巨大的奶酪
中国面料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容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所无可比拟的。有资料称,未来5年,中国氨纶将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氨纶弹性纤维市场。国际化纤市场专业调查机构Opusbusi-ness咨询公司的分析显示,今后国际弹性纤维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7%至8%的增长速度,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将是弹性纤维消费的主要市场。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杨兆华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服装面料需求将有较大增长,成为国际供应商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
中国面料市场容量大的依据是,中国是服装面料的消费大国。去年我国出口服装412亿美元,国内服装需求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消耗服装面料超过250亿米。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至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410.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95%。1至6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33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54%,其中服装出口213.33亿美元,增长26.35%。中国服装协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今年我国服装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向上的态势并成为中国面料市场红火的重要保证。
洋“布头”搅场
对于炙手可热的中国面料市场,嗅觉灵敏的国外供应商自然不会放过。2002年,我国共进口各类面料46.47亿米,其中以档次较高的化纤制品和毛制品为主。化纤面料主要从日本、韩国进口,而从欧盟进口的毛制品比重较大。我国面料主要进口国都把拓展中国市场作为重心。
据日本纺织业界有关人士介绍,日本面料供应商把中国市场看成最有希望的市场。日本高科技纤维产业总体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近年,日本一些生产高科技纤维的公司相继在中国投资设厂,作为拓展中国市场的基地。
近年,韩国面料供应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似乎比日本企业更快。韩国著名化纤企业晓星株式会社已在中国浙江嘉兴建立了生产氨纶的合资厂。韩国汇维仕公司也已在四川自贡投巨资建立了纤维企业。
驰骋会展平台
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中外知名企业踊跃参加一些档次高、专业性强的面料博览会。通过参加博览会,可以向业内人士宣传自己的品牌、促进销售、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葡萄牙TMG-Tecidos Para Vestuarioe Decaoraco SA公司的商务总监Pinto Leal说:“我们相信中国是未来的市场重心。我们参展是希望可以扩大在衬衫色织布及经过特别后期工序处理面料两个领域的销售。”
今年4月,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在我国上海主办了“韩国纤维服装综合展”。业内人士称,该展会是韩国纺织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声发令枪。无独有偶,接近60家日本面料公司参与由Japan Creation Export Promotion Group组织的日本国际展团,希望通过参加今年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将日本的面料带到中国市场。据展览主办单位介绍,本届展会日本企业参展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比上届参展面积400多平方米增加了近4倍。据日本纺织业界人士透露,从明年起,日本纺织企业开拓以中国为重心的海外市场将得到政府的资助。
外国面料供应商强力抢滩中国市场,从杜邦的举措也反映出来。通过参加中国国际内衣展,杜邦的莱卡被中国内衣企业广泛接受后,美国杜邦公司今年又开始拓展中国外衣面料市场。据inter——TEXTILE主办单位有关人员介绍,今年10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举办的inter——TEXTILE展上,杜邦公司的莱卡纤维首次参展,杜邦公司同时还邀请其最佳合作伙伴54家莱卡纤维用户共同参展。国际纤维供应商的这一重大举措,预示着其进军中国面料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
另据悉,“中欧面料与服装合作俱乐部”现已在北京成立,目前已有17个国外知名面料品牌加入该俱乐部。
中国面料尚需练功
中国是纺织面料的产销大国,但远未成为世界产销强国。我国面料出口目前基本处于以量取胜阶段,面料的质量、知名度、价格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单一。中国面料基本都是化纤织物,棉织料不多,毛料更是难觅踪影。欧洲传统高档毛纺面料“轻、薄、软、柔、挺”,中国产品从质量和价格上都无法与之抗衡。“窝里斗”,损害行业利益。中国面料商为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竞相降价,“自相残杀”,虽然凭借价格优势扩大了出口,但企业只能获得微利,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滑坡。企业设备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影响面料质量的升级换代上档次。
为此,中国面料企业需要做到以下3点:(1)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虽年年增长,但效益并未因此提高。关键在于要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2)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国内相关企业应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织造水平和后整理加工水平。这样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面料的需求,也能增强我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3)强化行业协会或商会的职能。国内企业应学习国外行业协会的经验,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加强质量管理,协调价格政策,保护企业利益,联手促进出口,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报 张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