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诸多话题,为所谓的服装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争得面红耳赤,为“中国制造”的服装的低附加值而愤愤不平,为服装的品牌化经营或是国际化战略忧心忡忡。但现在,我们却不得不为几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而震撼了———2002年我国面料的年消费量为300亿米,其中近100亿米的高档面料需依赖进口,进口了价值57亿美元的面料。
惊呼的同时,很多人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国产面料替代进口面料。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面料的开发要考虑到众多因素,包括了原料的开发应用、纺纱织造以及后整理技术等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的持续投入。相比之下,服装设计师在选购面料或者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最先考虑到的花型和色彩应用等非技术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进口面料对应的是高端市场,进口面料与国产面料的差距,我不想从技术参数或是价格上作量化的比较,或许新近颁布的欧盟设计保护法更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在欧盟15国里,该法不仅保护包装、标识、字体、商品外观等常规知识产权,像新的T恤标识、织物图案和结构还有服装甚至袜子的款式这些细节方面都将受到法律保护。法律条文里还特别提到了色彩与纹理也在保护之列。有权获得设计创意保护的产品不但包括已注册产品,而且包括未注册的产品(从该产品公开投入使用之日即自动获得法律保护,时间为三年)。
有了这样的保护,自然就能够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意的欲望,并达到良性循环。同时,诸如色彩应用和纱线结构等设计创意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低档与时尚这一矛盾,但是好的设计至少可以缓和这一矛盾。虽然面料不像服装那样指向终端消费者,但是它同服装一样也需要清晰的定位,面料市场与服装市场相对应地也需要中低端市场,那么中低端市场在各环节技术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最终比较的将是时尚性。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陈俊伟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