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皮革行业虽然处于良好的发展形势,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成绩背后有隐忧。从整体上看,深圳皮革行业存在着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竞争能力不全面,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许多问题已成为深圳皮革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新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来临,怎样把握机会,这不仅是各个皮革企业和协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力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全行业虽然有1000多家企业,但形成固定资产的只有34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企业不到300万元,说明劳动密集度较高,总体规模偏小。同全国一样,深圳皮革工业的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近年来也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在出口方面出现了数量增加价值减少的情况。例如2002年1一 11月,深圳皮革制品的出口量达到17.8亿双,比2000年全年的出口量12. 3亿双,增长44.5%,但出口值却只有17.3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总额减 少15.3%,表明出口价格在下降。
水平在品牌、质量和出口价格方面同国际水平存在着差距
同国内大多数皮革工业一样,深圳皮革行业在创立品牌、产品质量和出口价格方面,同国际水平存在着差距,深圳还没有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出口产品的价格虽然比国内其他地区稍高,但平均价格仍在80美元一双,并有逐年降低趋势,说明出口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从具体的运作环节看,深圳皮革企业在高档产品加工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中低档加工能力过剩,企业对皮革制品流行趋势把握还不够及时,许多产品附加值较低。
能力在人才、技术工艺水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方面较为落后
根据深圳市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深圳皮革行业76个全独立核算企业的39891名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75人,占0.18%;具有中级职称的 377人,占9.45%;具有初级职称的571人占1.43%。在200 0年,全行业172987 名职工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15733人,占9.1%,有职称的人占2.56 %。港资台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虽然有部分外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但人员不稳定。中小型企业大多还处于小手工业作坊式、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真正的设计人员,靠老师傅仿造别人的产品,技术工艺水平比较落后。在有一定规模的三资企业中,虽然有产品设计部门,有自己的设计师,但由OEM生产方式所决定,只能接受世界品牌的加工仿制业务,缺乏自身创 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结构企业结构不合理
在深圳皮革行业内部,企业之间悬殊很大,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大型企业的经营业绩非常突出,在它们之中,有以外销为主生产世界名牌的皮具、皮鞋、运动鞋厂,有以内销为主的产量居全国同类产品第一的知名品牌,经营状况良好,处于国内外同类企业排头兵位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另一方面,中小型皮革企业却占了行业总数的 97%左右,许多企业没有流水线,全靠手工操作,虽然他们船小好调头,经营灵活,但抗风险能力较差,品牌意识还刚刚建立,没有经济实力去进行市场开拓。
布局产业布局不科学
深圳皮革行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在皮革制成品的生产与加工,而构成行业主体的港台资企业“两头在外”,所以在原辅材料及配套部件方面则未能同步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产业结构不完整。皮革企业随机性地散布在全市各个区镇,未能按照产业关联和分工进行地域组合,上下游产业和上下游产品,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皮革零售和批发市场不集中,尤其缺乏配套市场这一重要环节。龙岗集银皮革综合市场建立后,一定程度地解决了配套市场问题,但规模和市场交易水平同深圳作为全国皮革制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尚不相称。
投入技术和科研投入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皮革的科研经费,按该国际皮革总值计算,意大利为1%,法国为0. 6%,美国为0.5%,德国和英国为 0.3%。而我国不足0.2%。深圳皮革行业的科研投入大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皮革生产加工企业仍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化阶段。加入世贸后,以新技术为先锋的国外皮化材料将大规模入主中国市场,如果深圳皮革行业技术进步步伐仍然缓慢无力,那么,相当数量的皮革企业将会因科技投入不足而举步维艰。
环境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深圳的整体投资环境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地价房租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等费用也在提高,导致生产成本增高,与周边地区拉大了差距,从而出现不少企业向珠江三角洲,甚至内地的迁移现象。
此外,在深圳与香港通关便利化后,全国皮革企业前往深圳搜集市场信息和看板取样的功能在向香港转移,导致深圳作为全国皮革行业国际市场信息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
意识不少企业满足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
在深圳皮革行业中,很多企业满足于既有成绩,没有看到成绩后面的隐忧,看不清皮革制品市场竞争的严峻性,缺少危机感,导致竞争意识不强,制约了自身发展。例如,部分企业由于满足于第一次创业的积累,而在“二次创业” 中没有积极进取,结果被温州等地的企业迎头赶上,失去了国内市场和原有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新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来临,怎样把握机会?这不仅是各个皮革企业和协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