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配了一把“金钥匙” ——西樵全力抢占纺织高端产品阵地
中国面料名镇西樵近日又配了一把“金钥匙”。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与西樵联手在西樵科技工业园创建中国流行面料工程南方产业研发基地。业内人士分析,研发基地的建设无疑成为了推动西樵纺织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营造比较优势,擦亮中国面料名镇这块金字招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型武器。
咬住产品研发不放松
作为中国的面料名镇,西樵绝非图有虚名。历史悠久的西樵纺织业兴于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蜕变于上世纪90年代。从刚开始的小型、民营、低成本,产业层次低,品牌和创新开发意识薄弱,相互模仿,产品雷同,打价格战竞销,发展到现在的注重产品研发和营销,追求附加值的最大化。不少企业开拓市场的武器也从过去的价廉量多变为现在的靠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市场大浪淘沙。经过20多年发展,西樵目前共有纺织企业1300多家,织机总数32000台。西樵纺织虽然企业数量多、总体规模大,但上规模、上档次企业、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普遍遇到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产品研发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常被竞争对手解码、复制甚至超越,产品的市场周期也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不强、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等成为西樵纺织产业的软肋。比起素以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著称的江浙纺织业,西樵纺织的生产能力无论如何也是稍逊风骚。
如何营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更多的席位?西樵纺织紧紧咬住研发高档面料,把研发作为抢占阵地的先锋。业内一名资深人士到西樵调研后由衷地说,西樵纺织将逐步实现从前店后厂作坊式、地摊式的小打小闹,到全国范围内的“买全国,卖全国”,实现跨出国门的三大飞越。
在每次举办的“中国流行面料”秋冬入围评选中,西樵都有多家企业入围。此次获得“中国名牌”的12家西服企业,都把西樵作为面料供应基地。
创新及设计能力不足是软肋
在一个动荡与充满变化、信息网络快速发展、资讯发达的社会中,技术秘密越来越容易被对手解码。尤其是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进入的纺织行业,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产品的开发周期和市场周期也显著缩短,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极易陷入市场困境中。产品的研发对于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生存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西樵纺织虽然全力下好研发这盘棋,但仍难于成为世界级“拳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专业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仍成为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软肋。与纺织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属作坊式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创新及设计能力不足,缺乏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借助研发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无法阻挡中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的脚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位资深人士认为,纺织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群的条件。
面对诱人的市场蛋糕,西樵镇委、镇政府始终把纺织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扶持。西樵镇委主管纺织的领导说,目前西樵纺织业关键在于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大做强一批纺织企业,打响西樵纺织的区域品牌,推动产业升级。2003年初,当地镇政府与广东发展银行佛山支行达成10亿元融资意向,以帮助企业引入先进设备;8月份,该镇又引入了中国纺织工业(南方)面料检测中心,促使企业提高产品档次。这个研发基地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始终站在世界流行面料的最前沿,成为促进行业产品开发创新、提升中国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阵地。
据悉,在创建研发基地的同时,该镇还加大服装工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力度,完善西樵纺织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有多家国内知名服装企业有落户意向。此外,几家民营企业也计划在西樵科技工业园合伙投资5亿元研究面料后整理工艺。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工业园的构建和研发基地的建设,为纺织产业的集群搭建服务平台,改变西樵织造企业占80%多的这种产业链条中间重两头轻的状况。西樵镇委书记李信忠说,西樵有这样强大的产业基础,政府通过工业园的构建、研发基地的建设,公共要素的投入,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为纺织业集群搭建好服务平台,使西樵纺织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和社会化协作的集群发展,具有生产经营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规模扩张优势,打响纺织名镇、名企业的品牌。
中国纺织报 曾令华 李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