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例变化的特点是:1985年,轻工业比重超过45%,1990年接近50%,几乎与重工业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1990年以后,轻工业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下降到40%以下,重工业则上升到60%以上,形成四六开格局,显示出比较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从重工业内部结构来看,2002年采掘工业比重较1980年下降2%,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分别上升2%和3.4%。表明我国正处于以采掘与原料工业为主向加工工业为主转变的发展时期。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与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国际产业转移效应有密切的关系。
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
以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为参照,我国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水平下,第二产业比重平均偏高约10%,第三产业平均偏低约9%;我国2002年与1995年韩国相比,第一产业高近9%,第二产业高7.8%,第三产业低16.6%。
在工业经济内部,总量扩张明显,但结构升级较慢,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水平较低、增长质量不高。同时,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改造进展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占90%以上,高技术产业仅占不到10%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占据较高比重的状况。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值仅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8%,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27.5%,占出口总额的22.9%,而发达国家的同类比重分别都达到40%以上。当年,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10%,发达国家则超过50%,新兴工业化国家也达30%。发达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大都占GDP的5%~10%,我国只有1%左右。
另外,主要信息产业基础薄弱,特别是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微电子技术生产的能力较低。加上传统产业信息化落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一体化水平低。
外商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引进的外资规模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的国际产业对我国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1年,由于市场开放度有限,国际产业转移处于起步阶段;1992~2001年,国际产业转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政策导向,外商的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保持较高水平,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是近7年来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预计今后外资对我国重要原材料、能源领域的投资仍将会有较大的增加。
据国内研究,外商投资企业中使用跨国公司母公司比较先进技术的企业最多,占45%;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企业次之,占42%;使用一般技术的最少,占13%。同时,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我国国内空白的技术。调查表明,使用国内空白技术的外资企业占65%;使用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占35%;没有使用国内一般技术的外资企业。
外资进入的市场机制不成熟
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基本依靠政府主导,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好,效率不高。因此,转变机制是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效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外资在我国的投资主要依据的是产业发展是否有市场潜力、生产成本是否能降低、是否能盈利等,表明外资的市场主导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外资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机制还不是成熟的市场机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外资进入很大程度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制约,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内地的优惠政策往往对港台资金有较大吸引力,使外资自身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外资的数量少,高质量的外资数量更少,特别存在一些假外资,也影响了外资的市场主导性质。
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四大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从需求来看,消费需求继续转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加大;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双推动将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与原料工业的投资需求。从供给来看,由于买方市场逐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已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的主导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将处于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高服务化升级发展的阶段。其主要趋势:
一是总体上,"十一五"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并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与升级。随着农业科技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就业比重都将大大下降;随着工业和建筑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略有下降,但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都将大大上升。预计三次产业结构将呈现10∶45∶45的比例,就业结构将呈现30∶32∶38的比例。
二是工业化主导将以原材料为主向高度加工工业为主转换。"十一五"时期,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后带来的竞争加剧,促进我国工业化进一步深化。工业增长主导将由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向住宅、汽车和信息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导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尽管还有一定空间,但也要同技术密集相结合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资源约束型产业将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但要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加工工业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并成为主导。
三是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将有较大进展。高技术产业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产业。"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及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大,步伐加快。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均发展速度将达到22%,产值达到10万亿元,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与此同时,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境技术等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在重大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汽车等产业广泛展开,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将有所上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
四是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将有大的改善。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设备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改善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内的垂直分工状况,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出口将大幅度增加,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