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是双刃剑 中国家电OEM“不能太OEM”
哪些人对中国家电的OEM话题特别感兴趣?可以从“2006中国国际家电展”“OEM论坛”的参会者处得到答案:BestBuy亚洲公司高级采购经理Charlie Xu、伊莱克斯亚太区采购副总裁NickSowden、GFK客户总监周群、TCL白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盾以及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徐源等等。
OEM:资源配置的有利方式
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OEM的应用、发展和深化,现阶段OEM仍是中国家电业的重要生产方式。
“如果说中国家电业发展是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那么OEM便是家电企业的四个轮子之一。”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认为OEM对中国家电业的驱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OEM合作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二OEM是家电行业的战略前奏,通过 EM以了解并掌握渠道,从而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三是OEM可以整合家电资源,为有品牌而没有制造能力的企业提供制造资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对于OEM生产方式,TCL深有体会。无论是电话机、手机、电脑、空调、冰箱还是洗衣机,TCL都是通过OEM方式起步的。通过6-7年的OEM方式,“在传统家电产业目前处于微利阶段,竞争又比较惨烈的前提下,TCL是惟一一家通过0EM方式存活下来的。”TCL家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盾认为,国本土企业在国内运用OEM方式进行市场运作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李盾也毫不避讳地承认,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OEM方式是最有利于资源配置的生产方式。他表示,在未来的几年里,TCL还会积极发展OEM合作伙伴,并以双方互赢为合作目标。
与TCL相同,伊莱克斯也表示了其对OEM生产方式的积极态度。伊莱克斯亚太区采购副总NickSowden透露,伊莱克斯之所以如此信赖OEM产品,主要在于公司对OEM供应商有一套健全而严格的审核体系。NickSowden指出,伊莱克斯采购的原则,最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产品的质量。2005年伊莱克斯曾经公开对外表示要将采购成本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今天,采购成本下调,二者无疑会产生矛盾。Nick Sowden表示在面临价格压力的时候,伊莱克斯会从整个物流成本来控制以不影响产品质量。
GFK客户总监周群在分析了世界OEM市场的发展趋势后表示,目前世界主要的家电销售市场仍然是西欧,其次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市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排在第三位。从这三个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家电市场正日趋饱和状态,亚洲市场则很有可能迎头赶上。中国在OEM产品供销两个方面,尤其在OEM产品供应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OEM是把双刃剑
霍杜芳在肯定OEM在中国家电制造业驱动作用的同时强调,OEM是一双刃剑,在给中国家电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使家电业面临一些新的困惑。她指出,OEM可以向ODM(原始设计制造)过渡。“现在一些企业已开始从OEM向两端扩展,一方面在市场方面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一方面也深化技术研发,从OEM发展到ODM。”
也许正是因为OEM是把双刃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经营商之一的 Best Buy对OEM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Best Buy亚洲采购经理 Charlie Xu表示:“国际零售商对OEM的厂商要求是什么?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不要太OEM。”
harlie Xu表示零售商的要求跟传统的OEM采购商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如果要玩得起这个游戏,还玩得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创新的想法;第二,一定要灵活,因为市场是波动的;第三,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价格可以其次。”
谈到做OEM需具备的能力时,Charlie Xu给出了五点要求:一是本身能力,包括开发产品的能力、制造能力和竞争力;二是服务;三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四是要看完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五是要有价格保障要求。
尽管TCL通过OEM方式尝到了甜头,但是李盾并没有否认OEM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竞争力,OEM厂商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对新技术的投入不大,产品竞争力不强;第二是品质管理;第三是产品服务;第四是OEM生产商的诚信问题。”针对这些弊端,李盾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首先产品的质最重要;其次要建立自己的研发能力;最后应选择核心供应商共同发展。”
针对企业对OEM采取的不同态度,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徐源认为,在短期之内,我国的OEM供应商仍会凭借这种传统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品牌才是一个企业制胜的关键。
徐源表示,中国依靠OEM生产的企业在积极为国际厂商做贴牌加工时,不应总是处于为别人打工的状态,要酝酿由OEM向ODM过渡,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操作模式跟国际接轨,解决OEM背后品牌、企业文化,工艺流程等问题。第二、要遵守游戏规则,不相互争夺市场。第三、要充分估计生产成本,不盲目报价,更不能企图以低质量来换取低价格。第四、应尽快从长远考虑,具有自主的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