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一间制衣厂接到一温州客商的加工订单,由对方提供面料。据厂方说,布料一打开,工人们即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当天下午4 时开工到晚上12时,开始有多人出现头痛、恶心。经省中毒急救中心查明,该中毒事件与不久前另一间制衣厂发生的中毒事件有惊人相似之处:同样发生在制衣厂,中毒者同样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肚痛和腹胀等症状。在上次事件中,调查人员发现,面积仅150平方米的厂房聚集了1100 多名工人,虽然装了6台排气扇,但由于近日天气多变,全部停止使用,通风不畅, 导致空气中有毒气体浓度过高而诱发中毒。而在本次事件的制衣厂,厂房仅一面墙上有窗户,连一台排气扇也没有装。
煤气中毒或使用热水器不当引起中毒甚至丧命者众人皆知,但是一堆来自布料市场的新布料也能使人中毒甚至致命,大概无人相信。最近在广州的两间制衣厂先后发生了成批工人中毒事件,事情的经过竟是相当简单:工人裁剪加工成衣所用的一批新布料,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异味,几个小时内工人陆续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肚子痛等不适症状,医院检查确认是中毒。究竟是谁在下毒害命?下的是什么毒?又是怎样下毒的呢?原来,引起中毒的元凶是一种称为二甲基甲酰胺的化学物质。这种液体状的物质非常容易变成蒸气散发在空气中,一方面刺激皮肤、眼睛和黏膜,使人感觉不舒服,另一方面它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引发中毒。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肚子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严重时会伤及胃肠道,出现消化道出血。二甲基甲酰胺有一个特性,就是特别容易损伤肝脏,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差,检查会发现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中毒后出现肾脏损伤的情况也不少见。通过皮肤接触引发中毒者还会出现玷污部位的麻木灼痛。虽然这种物质带有鱼腥味,但是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了解这种中毒如何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甚为关键。
二甲基甲酰胺在化纤布料如腈纶、氯纶的纺织过程用做添加剂。一般来说,服装材料本身无论天然纤维还是化学纤维,都不会对人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更别说中毒了。但是服装材料在加工和染色时,要同许多种化学物质反应,如染料、防缩及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荧光增白剂、卫生加工剂等。如果布料生产商没有按要求严格完成工序,那么在包装以后,各式各样的化学物质仍会残留在布料上,挥发性强的物质在局部挥发达到很高浓度,当打开包装使用布料时,这些物质就会散发到周围邻近的空间,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果化纤布料生产厂家使用了不纯的化学物品,那危害就更大。但是要知道,中毒事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
在对上述这两个发生中毒事件的制衣厂调查时就发现,车间里的通风设施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连排气扇也没有,毒气高浓度积聚在车间,不能及时排出,加上人群密集,空气污浊,工人在这种环境下难逃中毒之劫。中毒原因真相大白,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呢?了解二甲基甲酰胺可能存在的场合是预防中毒的第一步。除了用在化纤生产和制衣行业外,二甲基甲酰胺还被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制药和石油等工业生产。
所以,对于在这些有毒生产环境下工作的工人,要采取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有毒气体与人接触,包括加强局部通风和废气回收,注意正确使用防毒口罩。使用布料发现有刺激性气味时,尽量不用,否则就必须先烘干处理,等化学物散发后才能使用。如果这两家工厂平时做足防护措施,以上惨痛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在人们多姿多彩的服装世界里,化纤面料与棉、麻、羊毛和蚕丝面料平分秋色,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纤布料经过制造和加工过程,难免残留少量的化学物质,人体直接穿着用这些面料制成的服装有时会产生皮肤过敏,一些人可出现皮肤发红、皮疹、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选购衣料和服装时,应当闻一闻。如果有明显的异味,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否会刺激皮肤。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穿用之前把衣料尤其是新内衣裤放在清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干净水洗刷2~3遍,这样不仅可以清除大部分残留在衣料上的化学物质,而且可以使新内衣或衣料更加柔软、舒适,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机械性磨损,可谓“一举两得”。尽管化纤布料隐藏着众多的危险,但我们大可不必闻“毒”丧胆,只要正确认识、处理得当,便能享受到科技产品带来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