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伸出两只全球触角,上海大众的首任董事长仇克一定不会想到,哪怕是从他开始与德国大众谈判在中国搞汽车那一年开始算,到现在仅28年时间,中国的轿车竟然开向了世界。而掀起中国轿车大规模出口热潮的,是两个小字辈———奇瑞和吉利。
“疯”和“狂”
对于奇瑞和吉利,可能一直到2005年之前,中国汽车业的权威们都还持批评态度。2001年,吉利汽车在下线已经5年并在申请进入汽车生产目录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以后,被告之未被列入生产目录。当时京城的一家媒体,这样记录下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悲怆:他背着一只大书包,在北京疯狂地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一句挂在他嘴边的话是“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可是他还是没有得到这次机会。中国汽车工业的专家们对李书福的动机百思不解。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吉利这个看起来多少有点木木的领头人被人们称为“汽车疯子”。
吉利真正上了生产目录的时间是2001年底。当时中国要入世,三大汽车公司却始终没有长大的模样,政府于是给了“汽车疯子”李书福“一次失败的机会”:他既然不怕赔钱,那就让他赔赔看吧。
奇瑞的尹同耀得到的称呼,听起来比李书福要好一些,叫“汽车狂人”。实际上,汽车狂人尹同耀背后还有一个更为“疯狂”的政府官员———安徽芜湖的市委书记詹夏来。詹夏来到一汽,仅仅是一通谈话和之后的几个电话,就把“正在舒舒服服当伪军(合资汽车厂)”的技术员尹同耀鼓动回了芜湖,他们从此在长江边上做起了的轿车梦,并演绎出我们看到的这些现实。
杀手锏———“低价”
李书福一直认为“轿车就是两排沙发加四个轮子”,所以中国的轿车业有暴利,而吉利做汽车,就是要做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子,走平民路线。
李书福说:“我们要主动地站到真理一边,而不是让真理站到我们一边。”
他的所谓真理,就是造老百姓用得起的车。
而奇瑞从三四万的微车QQ、到十几万的中级车东方之子,奇瑞同样也是用低价车全面冲击国内的轿车市场。被人们一次又一次抨击的低价策略,在奇瑞和吉利的手里应用到中国轿车市场上,一次又一次地成功。
两个人的出口竞赛
吉利和奇瑞的这场向海外进军的比赛,是一个“汽车疯子”和一个“汽车狂人”的比赛。吉利有机制上的优势,更灵活,敢于下更大的赌注,同时,吉利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它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它在台州的浙江经济专修学院和吉利大学在源源不断地为吉利送出急需的汽车人才;奇瑞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国有成分,更容易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同时奇瑞在技术上的优势在于它本来就是从发动机———这个汽车核心部件起步并切入汽车行业的。
作者:郑作时
信息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