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于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的声音不绝于耳。既有持鼓励的态度,也有大加鞭笞,希望引起警觉的。对此,不应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辨证的加以看待。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产能过剩
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汽车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汽车产能的相对过剩。据统计,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已达到444.39万辆,而产能已达55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为202.01万辆,产能可达250万辆。然而在汽车销售方面,我国2003年的汽车销量为439万辆,远远低于产能。2004年汽车产量达到500万辆的大关。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逼近580万辆,全行业产能却达到800万辆,过剩200多万辆。目前仍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未来5年中还有800万辆新上能力正在酝酿和筹划之中。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达到1200万辆。
与此同时,几乎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纷纷实施扩产计划。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设计产能30万辆,预计到2010年投产,加上第一工厂的13万辆,总产能规模将达43万辆;长安福特重庆基地年产能增至15万辆,南京基地初期年产能将达16万辆,截至2007年两地整车产能将达36万辆;北京现代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上海通用新增加的16万辆产能,使通用在中国的总产能达到了48万辆;长安铃木2005年5月底已完成20万辆年产能的扩建;天津一汽丰田第三工厂2007年投产,年产能20万辆,已建成的第一工厂年产能为12万辆,第二工厂年产能15万辆,到2010年要实现产能50万辆;广州本田第一工厂年产24万辆,第二工厂投资22亿元,首期生产规模12万辆/年,计划2006年投产;东风日产计划至2007年乘用车销量达到30万辆;神龙预计2006年上半年形成30万辆轿车、40万台发动机的年生产能力,PSA还在谋划另一生产基地;大众汽车在2003年车市井喷时,大众汽车曾计划增资30亿欧元,将一汽-大众的产能提高到66万辆,将上海大众的产能也提到70万辆;广汽丰田从2006年开始正式投产,起步规模是年产10万辆,到2010年达到30万辆。
另外,汽车发动机方面,扩产计划也层出不穷。一汽海马新的发动机厂的年产能将为15万~20万台,而变速器厂则预计在明年建成。此外,底盘工厂也会在明年建成;广汽丰田发动机产能由现在的年产30万台增加到50万台,主要生产汽油发动机2.0/2.4L;昌河铃木发动机厂建成于去年9月,产能达7.5万台/年,生产最新小型车用发动机K14B。上汽通用五菱发动机工厂产能将达50万台,先期生产1.1~1.2L发动机;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工厂由长安、福特、马自达三方共同组建,初期年产能为35万台;大众一汽发动机项目计划2007年初批量投产,第一阶段将达到15万台;北京现代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台;本田将在中国建立新的驱动系零部件工厂,计划2007年投产,初期的年生产能力预计为24万(台)套(变速器);东风日产总投资额30亿人民币,2006年初投入使用,预计到2008年总体生产能力会达到36万台。
无序的过度进入和政府介入规划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来讲,由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作用,其供给和需求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复杂。目前在我国汽车市场上,从供给方面看,存在着一个“过度进入”的现象。这种过度进入一方面会导致汽车产业内企业数量增多、产业集中度降低,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偏离有效竞争,部分产品积压严重,阻碍企业正常资本积累,容易形成企业规模效益低下的弊端。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正步入新的重工业阶段,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进入行政壁垒,但在国内市场需求刺激下,受汽车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和投资回报高的诱惑,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并给予优惠政策。据调查,2003年~2007年5年时间内,各地规划或者设想要投资的汽车行业金额达2000多亿元,将新增产能600多万辆,到2007年,全国汽车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万~1200万辆。因而在这两项主要因素的主导下,许多汽车生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别的行业纷纷转行,进军汽车行业相对过热现象。
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导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下降
由于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汽车价格大战的频繁爆发,导致汽车价格、利润率和投资回报下降,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急剧下降,整个行业较2004年将下降40%左右,整车业毛利率已由2004年的18.1%下降到14.9%;销售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8.1%下降到3.8%;平均汽车价格将由2004年的14.63万元降到2005年的12.93万元,平均价格下降1.7万元,降幅11.63%,几大汽车盈利集团都出现利润大幅下降,并且各月利润走势始终处于负增长态势,汽车行业利润率水平在向制造业平均水平靠拢。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我国汽车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有关专家预测2006年中国汽车售价会下跌6%,产品利润率下降4%。因此,中国汽车行业2006年可能会无利可图,2007年行业前景更加惨淡。在这场产能扩展的博弈过程中,许多厂家将因竞争力较差而被淘汰出局,汽车行业将走向集中化。
产能过剩有利于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汽车产能过剩引起汽车生产企业利润减少,整个行业利润率降低,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日子难过,但从全局特别是消费者的立场考虑的话,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可供选择的车型多,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转变为现实消费者,市场整个蛋糕会越做越大,整个汽车产业的前景看好。而且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本身来讲,也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汽车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对于制造商、经销商的利益也不同程度地受损,但是汽车产业全局得到控制,速度放缓,热度降低,产业总体走势趋稳;其次,由于激烈的竞争,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或小型的汽车生产商将被“洗牌”、淘汰出局,有实力的大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最后,前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现象,使得一些地方盲目投资办新厂,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汽车生产地十分分散,再加上汽车市场的相互封锁、自我保护现象的存在,大企业难以进行合理的兼并组合,产业集中度不高。如今,产能过剩等因素导致的企业经销日益困难,汽车生产企业势必会进行战略联合,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增加明显,规模经济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汽车市场逐步向一个成熟的市场迈进。
产能过剩有利于扩大汽车出口
由于国内汽车市场产能的过剩,竞争日趋白热化,汽车生产企业为发展生存空间,将改变思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汽车工业较弱的中东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特别是那些目前对出口热情积极性不高的合资汽车生产企业也将把目光转向海外,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发达国家汽车商为追求高附加值和高利润基本放弃了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中低端市场,而中国汽车迅速填补了这些地区对小型货车和经济型轿车的需求。国产汽车的大量出口,一方面为当地市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汽车产品;另一方面我国汽车质量稳定、动力充沛、燃油经济,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汽车产能的过剩有利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出口,对“走出去”和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产能过剩现象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应过分夸大
汽车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国人的警觉。但是,我们也不必要引起过分的紧张。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汽车消费量而言是过剩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量也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汽车市场的容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还将能够容纳更多的产能。同时一定的产能过剩确实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另外一种极端问题,尽量避免产能的持续严重过剩以致于完全超出我国汽车市场的容量。避免出现像我国家电行业那种产能过剩,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悲剧。
作者:吴勇
信息来源:汽车与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