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上海大众的稳扎稳打的战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还在于其他外资汽车公司忽略中国市场时,德国大众抢占了先机。因此,上海大众获得了许多优惠甚至垄断的条件,既有来自中央政府高关税政策的保护,又有来自上海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和行业上的倾斜。
一旦它的同父异母弟弟———上海通用诞生了,它的垄断地位也就消失了。上汽集团在与通用汽车的谈判中,不让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在同一档次车型上竞争。有了这条重要的保护措施,才使得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在中低档轿车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上海大众稳扎稳打的战略的弊端还是显现出来了。
在一个群雄并起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还是固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则不免太固步自封,太缺乏进攻锐气,步步还未设立营盘,先前修筑的营盘可能已被对手占据。不过,从上海大众的角度讲,下一步迈向何方实在是费思量,因为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大利润和高风险的共生物。因此固步,则难免被动挨打,被众对手“蚂蚁攻鲞头”般地蚕食市场份额。
1996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办厂谈判进入了关键时刻,可能是为了牵制噪动于母腹之中的同父异母兄弟———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产能从20万辆一下子增加50%,达到30万辆的水平,但是当年生产的30万辆轿车只卖出20万辆。虽然可以用销售环节没有跟上解释,但是对于10年来顺风顺水的上海大众,还是不小的打击。
1997年,上海通用如期诞生。上海大众就把产量降到了23万辆,陡降23.2%。此后上海大众的销售数字就一直徘徊在23万辆。
1998年12月上海通用第一辆别克下线,1999年上海大众遇到了历史上第一次销售下降,虽然只是下降了很少的4321辆,但上海大众“独养儿子”的好日子到头了。如果没有推出新款桑塔纳2000型,上海大众销量下降得会更大。
选择快速推进的发展战略,确如给上海通用装上了风火轮盘。由于上汽和通用公司的精诚合作,使上海通用汽车的建设速度格外惊人,从动工到第一辆新车下线,仅用了短短23个月,开创了世界汽车建设的新纪录。
1998年与全球同步上市的别克新世纪轿车的登场亮相,给了中国汽车市场耳目一新的感觉。别克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但上海通用并没有盯住这一款车型,“一种车型包打天下10多年”的历史已经结束。多种车型、多种配置的多元化产业战略,助推快速推进战略异军突起。
2002年12月2日,随着一辆崭新的别克轿车缓缓驶出,上海通用轿车年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8年12月,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从零起步到年产10万辆,仅仅用4年,这是中国造车史上的新纪录。在这之前,上海通用汽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纪录:最快的建设速度;最短的盈利周期;最短时间内形成产品系列化;首个实现中高档车出口……
当没有看准市场所需,快速推进战略难免成了不顾及风险的毛头小伙的蛮干冒进。2000年4月,上海通用误以为市场高档车需求旺,推出新款别克GS轿车,三个月后,又推出别克G型轿车,这种连续推出新款车的速度的确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新纪录。但2000至2001年初则遭遇了销售衰退,日销量甚至不足100辆。主要是受到了日本车系的有力挑战,并随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别克高档轿车面临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以静制动VS以快制变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中,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则采取迥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上海大众以其发展总战略为宗旨,辅之以静应动、后发制人的应变战略;上海通用当然也是在其发展总战略的引导下,辅之以快应变、先发制人的应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