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种商品对人类的重要性超过药品,也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名称给人类造成的烦恼超过药品。有统计表明,在我国,200种常用药品中有4个药名的占20%,5个药名的占25%,6个药名的占25%,7个药名的占15%,甚至有的药有10多个药名。其实,名称不过是一种称谓,它本无所谓的,然而,现实中它却千变万化。正如语言的矛盾是现实矛盾的反映,一药多名背后必然有其隐晦和错综复杂的内象存在。那么,“一药多名”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玄机和黑幕呢?
冰山一角
“普药新做”,1/3的“医药江山”
“药品换包装,加大配方量,价格就见涨。”这句顺口溜,反映了老百姓对目前药品穿上马甲就猛涨的看法。东北某企业生产的红霉素,改了包装之后,30至40粒就卖到了8元,好像不算贵———对比以前,100粒仅定价两三元,涨了10倍!去年底,江苏一企业生产的原价0.1元的肌苷注射液,被改成“星多克牌次黄嘌呤核苷注射液”后,价格飙升至36.32元,猛涨了360多倍。据一名药商爆料: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上的药品,有1/3是“普药新做”,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
降价药换个名身价大涨个
据报道,在河北省南宫市人民医院,国家明令降价的药品反倒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同是一种药,换个名称后,药价贵出几十倍,比如4角钱一支的注射用维C,改名“伟喜”,就卖23元。
医保药改个名,医保变自费
以前叫硫酸亚铁,5元钱100颗能吃一个月,医保病人可免费;现在叫“福乃得”,19元一盒只能吃一星期,而且不在医保目录内。
共“负”游戏
贻害患者
“一种药有那么多名,有可能吃重。”据医疗部门介绍,一药多名现象确实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如果普通患者不了解同一种药有不同的商品名,那么他就可能在生病时吃了不同商品名的同一种药,这样超量服药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吃错药而住院的病人达250多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药多名给人造成混乱。
苦了医师
深受药品名称混乱之苦的不仅仅是患病者,就连许多医疗工作者也颇多怨言。在某医院实习的研究生林小姐告诉记者,随便翻开一本常用的《药物手册》,其中收载的药物一般都在1000种以上,其中大多数药物名称后的括号中至少还有两三个名称,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名称。除了《药物手册》上可以查到的,医师开药方、下医嘱时还需要从记忆库中调用一般《药物手册》上查不到的药物更多的商品名及其对应药品的剂型、包装、常用量、大致价格等信息,其中任何一项弄错均会导致不合格处方的产生。这是一个让医师难以忍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厂商激战
广大生产厂商不得不花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告宣传,想方设法让医师和患者记住他们生产的某“新品”是什么药物。因此,“一药多名”不是促进厂商之间的质量竞争,而是逼迫厂商之间进行宣传竞争、广告竞争,派出大量医药代表深入临床一线宣传,想尽一切办法让医师记住所生产的药品。这也助长了药品市场的不良秩序。
大伤荷包
专家介绍,同一种药品有数个名称的现象大多存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的药品中,例如各种治疗感冒、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药品不胜枚举。这其中,抗生素类药非常典型,这几种类型的药品也正是长期以来药价虚高备受诟病的重灾区。
一药多名给一些生产厂家造成了虚高定价、牟取暴利的机会。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药品换个新名字价格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消费者常常把冠以新名的药误以为是新出产的高疗效高质量的药,不惜大价钱购买,其实疗效并没有提高多少。
政策前沿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司一位负责人日前表示,该局主要将从三方面对市场上药品化学名、通用名、商品名相互混淆的现象进行规范。
一是制定统一的命名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委托国家药典委员会对药品的命名规则进行调研,具体的规则正在制定之中,近期有望出台;二是中药、仿制药的注册,不允许申请商品名,一律使用通用名;三是新药审批时,对申请商品名的药品,要求生产企业使用商品名时,必须按照规定以相应的字体比例突出药品的通用名,即通用名字体的占位面积是商品名的两倍。(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