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两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最关心‘三农’问题”。无论是来自农村的代表,还是农业界的委员,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城乡,“三农”问题牵动着许多代表、委员的心。在会上,不管论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还是谈到交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大多要围绕农村这个话题展开。
为什么关注农业的热度多年不减?实在是因为农业的地位太重要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连登新台阶,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为亿万人民衣食无忧、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没有今天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局面。像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无论经济多么发达,农业的比重怎样下降,人总要吃饭、穿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为什么关心农村的人越来越多?实在是因为农村的发展问题日益紧迫。与改革初期比,农村的面貌虽然已是今非昔比,但是,与整个国家的飞速发展比,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比,农村的变化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农业进入新阶段之后,许多新问题接踵而来:市场制约加大、需求相对不足、农民就业空间狭小、收入增长缓慢等。到上个世纪末,农村还有200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三项没有达到的小康指标都与农村有关。农村医疗、教育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与城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再说,只要农民手头不宽裕,农村市场就难启动,工业品就会继续积压,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始终连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难就难在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基础差,重就重在要做的事情很多,任务非常艰巨。农村不加快发展,就赶不上全面小康的步伐。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这个论断,实事求是,切中要害,因而理所当然地在代表委员中得到热烈的回应。
农业稳,天下安。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大思路,一篇大文章,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都应该行动起来,真正在实际上,而不只是在口头上多关心农业,多帮助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让农民休养生息;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共同走向文明富裕。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