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二药”折射“国药”危机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治肝胆疾病的辅助用药亮菌甲素注射液被查出是假药,而且生产环节存在明显漏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销售和使用这个企业生产的所有药品。

最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齐二药旗下的120多种注射液都已经通过了国家检验,赫然标着“国药准字”的大印。国药准字下仍然能够产生假药。本来最该防假于未然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就如此奇妙地与假药昂然出笼联系在一起,成为真实的矛盾结合体。

我们面临一个混沌不堪的市场:由于大量产品处于尚无“国家标准”的认证空白中,有关职能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正不遗余力地倡导:要在这片处女地上尽快实施标准化管理。

然而,在已经建立了“国家标准”的市场领域,依旧在不断爆发产品危机。拥有120多种“国药准字”权威认证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公然生产假药,并且凭借在“认证通过”后的正规渠道大行其道,流毒甚广。

认证过的假药比不认证的假药更加害人,它将国家信誉、政府权威与消费者信任捆绑在一起,搭售自家的假冒伪劣。“国药准字”下的假药风波更催人警醒,这意味着即使动用了政府监管的最后防线,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禁杀某种假药易,重新修复破损的国家公信机制却难上加难。

看来,我们必须廓清一个概念:政府监管下的“国家标准”,其终极意义究竟为何。

在波谲云诡的现代经济中,消费者如同坐在颠簸于汪洋的一叶孤舟上,望不透厚厚的云层,看不清将要远赴的海岛。国家信誉就像一座指明方向的灯塔,让人内心有光明的透射。

如今,政府监管下的“国家标准”却益发让人捉摸不透。在接连不断的“标准不准”事件中,“国家标准”似乎沦为了某些部门利益的掌中物,少数人利用排他性的认证权力,能够轻易地将企业分为三六九等,进行人为的差序排列。由于秩序的制定与维持全系于一个“标准”,“标准”拥有者俨然真理在握。当心怀不轨者试图打开非常规的“认证”通道,十八般利益寻租手段轮番上阵,那并不鲜见的政治学逻辑就会被重新演绎:一种监管机制纯粹依赖少数管理者的权力自觉,结果往往会出现权力滥用、公权私授现象,国药准字下仍然能够产生假药,再次将此问题重新确证。

“监管下的假药事件”也更让我坚信:“国家标准”到底是个什么标准?面对这个问题的沉默,真像一群人面对皇帝的新衣,谁也不敢出声,都在等待那个童音未泯的小男孩。(来源:厦门商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