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的报道很多,在无数网友的追究和声讨之下,事情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一个已经具有承担自己行为后果能力的数学系三年级研究生,一个家庭条件优越、有女朋友相伴、正在申请出国留学的上海男孩,仅仅因为自己心理上存在的无形压力,就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先后领养(后来是购买)了30多只小猫,对其进行虐待和遗弃。当事发后那只被戳瞎了眼睛的小白猫神情凄然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他先是百般抵赖,然后避重就轻,最终躲入父母的保护伞下,寻求庇护。
我是在常去的幸运土猫论坛里看到转贴的,一般这样的贴子发到论坛里来,肯定会引起流浪动物救助者们一边倒的愤恨和诅咒。而在天涯或类似的社区里,却出现了更多不同角度的声音。“还有那么多失学儿童没人关心呢,何必为了几只猫大动干戈?”“吃狗肉的人那么多,怎么不见你们去抨击?”“为了保证自己心理健康而杀死猫,并没有伤害什么人,何错之有呢?”这些声音都像是男孩父亲对媒体发出的感慨的回应――“我和他妈妈也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对猫那么有同情心,对孩子却那么不宽容?”
也许在很多人心里,“人”这个种族是凌驾于其他所有生命之上的。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无法和我们抗衡,除了成为我们的盘中餐、身上衣,就是成为我们的玩物,生死全在我们一念之间。因此我们只需关注我们自己,只需保持一个良性生态循环,让我们生存得更好就行了。这是一种多么自私而狂妄的想法啊!
前段时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美国国家地理经典摄影作品巡展,我和同事特意抽了一个下午去观看。其中有一个展厅展示的全部是跟动物有关的照片,里面有两张我印象特别深刻。一张是一头狮子走在沙漠里,风吹起它的鬃毛,它微闭着眼,神态悠闲。它与自然的那种无声的和谐,令人羡慕。另外一张是终生从事猩猩研究的女动物学家和老猩猩的合影,猩猩颤抖着伸出一根手指,动物学家低下头,用前额去接受猩猩的爱抚。不同种类的生命之间的交流,令人神往。
如果说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吃掉别的动物,那么排除了生存因素以后的虐杀,是否也能够那么理直气壮呢?
我知道虐猫风波迟早会平息,人们迟早会将这些猫和这个人忘记,直到下一次同类事件发生时再想起,如同今日想起用硫酸伤熊的清华学生。但在忘却之前,愤怒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比如督促动物保护法的出台,比如关注大学生心理暗疾的治疗,比如从儿童开始普及“尊重生命”的观念,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