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电近段时间,浙江的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有点郁闷。这头,来自欧美的纺织品配额余波刚刚平息,那头印度又来叫板。昨天,记者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了解到,悬在浙江丝绸出口企业头顶上近一年的“反倾销大棒”终于砸了下来。日前,印度反倾销调查当局已作出初裁,认定我国绸缎产品存在倾销,且造成印度国内产业实质性损害。
去年5月18日,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每米重在20~100克的绸缎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1.81亿美元,全国涉案企业约100多家。该案是目前我国丝绸出口遭遇到的最大反倾销案,也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最大一起反倾销调查。
根据此次印方初裁结果,包括凯喜雅公司在内的我省5家应诉的抽样企业,均被裁定为倾销,税率均居高不下:在57.42%至115.74%之间。
印度是我国最大的生丝出口市场。据统计,去年我省绸缎出口约1.58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不利消息让我省众多企业感到头痛,凯喜雅公司出口部有关人士就深有感触。据介绍,如果印度终裁时依然维持初裁的高额反倾销关税的话,我省丝绸出口无疑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同时加上今年以来生丝价格上涨,我省绸缎价格已大幅上涨,一些印度进口商很可能会放弃采购我国生产的绸缎。
“这个结果有点难以置信。”对于印度此次作出的初裁结果,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这么表示。他说,反倾销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绸缎对印出口原是互惠互利的正常贸易行为,此次印方依据个别数据对中国企业作出倾销裁决,十分不公正,也将损害印度本国丝绸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采访中,我省很多丝绸出口企业表露出类似的不解。
尽管不公正,印度反倾销棒槌砸下也是我省丝绸当前出口的一次“警醒”。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占我省绸缎出口90%的都是真丝绸的初级产品—— 白坯绸,技术简单、附加值低,出口单价每米只有2美元多,而这些产品在意大利等国经过后整理处理后,产品价值能提高几十倍之多。也正因为产品档次低,我省绸缎在美国、欧盟等高端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
根据印方反倾销相关规定,在初裁作出后的半年时间内,我国对印出口的相关绸缎将被反倾销关税阴影笼罩。但这段时间也是国内丝绸企业“翻案”的最后机会。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法律和培训部副主任王涛介绍,本月18日,该商会将在成都召集包括浙江5家企业在内的企业积极应诉,对初裁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研究下一步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