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后,从今年4月7日起,欧盟再次针对中国和越南生产的部分鞋类(除童鞋外)征收渐进式反倾销税,征税额度在6个月内将从 4%上升到19.6%。针对这一事件,俄罗斯权威报刊《俄罗斯报》日前刊登“走私猛于入世”的署名文章,进行了详尽报道,并就俄罗斯鞋类市场的未来走向作出评论。(5月8日国际商报)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排满。而在面对“深受走私和仿冒产品的冲击,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一文中,大家看到的却是“灰色清关”。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中国第一纺织网“小马视线”认为,“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表面上是由于中国鞋商在出口俄罗斯的过程中未按正规程序进行报关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商家“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惹麻烦,怕浪费时间”的投机心理在作怪。如果长此下去,就会因此导致整个行业面临经营危机,从而极大地制约整个市场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公路上,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计后果地违反交通规则以使自己前进的更快,结果只能是“撞了白撞”。
笔者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下棋讲究的是棋逢对手,做生意也是要旗鼓相当,不在一个平台上,互惠互利从何谈起?投资的,总想着有所回报,可以理解,但中国鞋商将“价值近百万欧元的货物只开具出数千欧元发票”的行为,在中国第一纺织网看来不亚于单脚走钢丝,收益极大风险自然也是极高,有可能一夜暴富,也有可能血本无归,其结果只能自己扛。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迅猛,而法制建设相形之下却是滞后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充分,一些人的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这就产生了转型发展时期市场的缺陷。例如,假冒商品充斥、盗版严重;偷税、漏税、逃税、骗税、诈骗、走私等诸多行为的不断发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错误的看法:“谁老实,谁吃亏;谁不守规则,谁得利”。而这种错误的看法不仅阻碍了市场正常发育成长,同时还败坏了社会风气。社会信任问题也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几百年前,晋商可以凭一纸银票雇马帮,带车队,走京城,做天下生意。而现在呢?我们的商家在做生意已经做到遭遇惨重损失后“还不清楚出口信用保险是怎么一回事。”鲁迅语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俄罗斯,国人的劣根性又一次暴露出来。
其实,要攻克市场,仅仅拿价格当利器是不行的。毕竟国外的贸易环境不同于中国国内。如果想仅仅是拿低价扫荡海外市场,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只有通过竞争的手段,去锻炼生存能力,去强身壮体,也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但竞争必须讲游戏规则,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早晚要付出代价,在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而国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情况下,“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只不过是将再一次揭开了后配额时代外贸纠纷的又一幕。
行为规范不是一天可以确立的。就象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仅仅是针对不规范贸易行为所要必然付出的代价而已,同时,它也是中俄贸易面临的诸多的现实问题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标志。“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既是中国鞋革产业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市场的问题。需要亡羊补牢的不仅仅是政府和商家。中国第一纺织网希望,“俄罗斯意欲封杀中国鞋”的报道能警示每个人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做到警钟长鸣,规避风险在先。这,或许才是那些在俄罗斯经历了无数次“中国鞋被扣事件”的商家们真正得到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