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煤液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石玉林昨日透露,由神华集团建设的国内首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俗称“煤制油”),预计将在2007年年底基本建成。
这即意味着,充满争议的“煤制油”项目,将在明年揭开面纱,接受产业化的考验。
石玉林是在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办的“煤化工及煤转化技术专题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煤直接液化,是指煤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催化加氢,可以得到类似原油的液态产物,经过进一步改质加工便可以得到各种发动机燃料和化工产品,因此俗称“煤制油”。
三大集团竞相“煤制油”
2004年8月份,神华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已经在内蒙鄂尔多斯开工。石玉林介绍,该项目投资为100亿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油品108万吨,将以神华煤为原料,经过煤液化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加工,生产出柴油、石脑油和LPG(液化气)。
“只要油价能维持在35美元以上,煤制油的经济性就体现出来了。”石玉林说。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该项目一期总投资245亿元,年用煤970万吨,预计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预计于2007年7月建成。
“按现在的进度,明年年底才可以基本建成。”石玉林说。他指出,现在的108万吨的工程,只是一期项目中的先期工程。按照计划,在这108万吨油品中,柴油将占到60%左右,石脑油将占30%左右,LPG约占6%,剩下是其他成分。
中国神华煤制油公司负责人任相坤在昨日的会上透露,神华集团还准备与国外公司合作,以陕西榆林地区榆神煤矿的优质煤炭资源为依托,建立坑口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00万吨。项目计划由中、外方成立的合资公司方式来负责进行建设。
任相坤表示,按照集团规划,煤炭液化项目2020年将形成3000万吨的油品和煤化工产品能力。
目前,国内上马煤制油项目的除了神华集团外,还有山东兖矿集团和山西潞安集团。
去年12月中旬,兖矿集团宣布,其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已经通过了由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20多位专家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是“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兖矿集团副总工程师孙启文昨日在会上介绍,集团陕西榆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项目核准报告将在今年上报国家发改委,预计最迟2009年年底建成。之前,兖矿集团曾经承诺,将在合适的时机让子公司兖州煤业(600188)参与这一项目。
孙启文向记者表示,兖矿集团计划于2013年形成以低温费托工艺为主的年产500万吨油品的总生产能力,到2020年左右建成1000万吨左右油品总生产能力。
而与神华集团和兖矿集团相比,潞安集团的规模要小得多,今年2月开工的项目年产只有16万吨,2020年左右达到520万吨的生产规模。
仍存在很大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煤制油项目,国内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
支持者一直坚持,我国富煤少油,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徐振刚昨日就表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石油供需矛盾,是一种能够切实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但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煤炭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变油”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国内石油紧张问题,但不能将这种帮助放大化。而且,“煤变油”不仅投资巨大,还面临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与国内煤炭价格波动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就曾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原料制油没有任何优势,这不是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他指出,中国是贫油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为缓解能源紧张就必须发展煤制油。虽然中国煤炭总体储量不小,但人均煤炭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0%,煤炭资源也是有限的。煤制油项目不是真正的优化方式。“煤变油在中国发展不具备可行性,以一种稀缺资源去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是要付出代价的。”
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煤液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健却表示,按4吨煤产1吨油的比例,到2020年我国生产出3500万吨油,会消耗1.4亿吨煤,约占届时煤炭年消耗量的5%—7%。现在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很大,这1.4亿吨靠节能就可以省出来。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约超过1亿吨,靠煤制油可填补这个缺口的30%。
尽管李克健对企业盈利表示强烈的信心,并认为从长期来看是一个可持续性盈利项目,但是他也提醒,中国虽然掌握了煤制油技术,但尚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工业化生产的经验。目前政府尽管给予了关注,但对审批新的煤直接液化项目仍持谨慎态度。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