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田汽车、电装和NEC为发起人的“互联网ITS协议会(IIC)”,一直致力于将汽车永久接入互联网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旨在建立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汽车上均可接入网络的环境。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使用电脑和移动电话,随时随地地轻松得到各种信息了。所以,即便是在车内,也能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也认为理所当然。实际上,汽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正在稳步发展,比如,车载导航仪的普及已经能够让我们详尽地了解最新的交通拥堵等信息。另外,自动收费系统(ETC)的实用化不仅能够让车辆从收费站顺利地通过,而且还能自动进行结算。
过去也曾有向汽车提供各类信息的尝试。比如,NTT DoCoMo与车载导航仪厂商协作开发的“i模式车载导航仪”。利用专用连接线将支持i模式的手机接到车载导航仪上,就能在车载导航仪画面上使用i模式。然而,根本没有用户买账。结果很惨,“购买连接线的人仅占此类车载导航仪用户的5%~10%左右”。而买了连接线的用户也只是最初觉得好玩,将手机接到了车载导航仪上。但接到车载导航仪上以后就把手机忘到了车上,而在需要使用服务的时候反而没带着手机,因为这样的原因,慢慢地这些用户也就不把手机接到车载导航仪上了。而用户的另一个不满则是获得的信息量越大,通信费用就越高。归根结底,实用化的时机尚未成熟。
汽车厂商也在不断挑战汽车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丰田汽车开始信息提供服务“MONET”的试验性应用是1997年11月。日产汽车则于1997年12月成立 “Compass Link”公司之后,开始了试验性服务。这些都称为“车载信息服务”,但效果均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和i模式车载导航仪一样被大众接受的时机尚未成熟。
此后,汽车厂商开始纷纷强化此项业务,2002年春到秋季之间丰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先后推出了“G-BOOK”和“Car Wings”,同时本田也推出了“Internavi Premium Club”。这些所谓的“第二代车载信息服务”尽管尚未实现大的突破,但已经一点一点地开始被大众所接受。比如,本田的Internavi Premium Club自2002年10月服务开始以来到2005年11月约3年零一个月时间里,会员数量已经突破30万人。“有的用户甚至是因为喜欢 Internavi Premium Club才去购买本田车”。并在2006年2月1日推出了Internavi专用的数据通信固定资费服务。2006年3月底还开通了在Google提供的用于显示卫星图像等内容的软件“Google Earth”上显示交通信息的新服务。
从上述情况来看,为实现汽车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而播撒的种子如今似乎正在逐渐地生根发芽。对其今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将是汽车厂商的动向。目前,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和本田3家公司都在利用不同的平台上开展服务,比如各自都在使用自主发送协议。“如今仍处于各厂商相互竞争的阶段,尚未达到相互协调的阶段”。因此,包括IIC在内,将是4种平台共存。
各汽车厂商今后能否根据某种通用平台,将车载导航仪厂商以及众多内容运营商等企业纳入进来,掀起一股巨大的潮流,对汽车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