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警惕“黄金月”中的灰色产业链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华网武汉6月7日电(记者何丰伦、戴劲松、王骏勇)“别看高考时间不长,但保健品、营养品、辅导书、宾馆……却能从中获得300%至1000%的高额利润。”临近高考,熟悉高考产业链的业内人士吴环邛告诉记者。

2006年全国将有约950万考生参加高考。业内人士预计,即使按照每位考生支出100多元的平均水平计算,直接产生的效益就有上十亿元。但与直接支出相比的,更需要警惕的是背后隐藏的“灰色产业链”。

商家上演“五重奏”高考成为“黄金月”

“黄金月”项目包括保健品营养品、辅导书、电子教材、作弊工具、宾馆酒店……从5月至6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策划得法、市场定位准确的商家,能够通过自己演绎的“五重奏”,从莘莘学子的“冲刺阶段”获得高额利润。

吴环邛给记者详细解释了这份“五重奏”清单:牢牢抓住教材教辅销售,把大量的模拟题、名师名家讲座集、图文并茂的DVD,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倾销。

保健品攻关不可忽视,必须不遗余力地向考生和家长“灌输”营养失衡理念,让考生服用各式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

电子教材销售定位转向低消费群体。5月开始后,这部分学生家长肯定会省吃俭用,为孩子购买电子教材,销售额上升一倍以上的电子教材成功就在于此。

作弊工具是不折不扣的“灰色工具”,“荧光笔”“纽扣对讲机”“微型词典”……尽管到时候99%不可能携带进入考场,但这部分产品是绝对暴利,不可以忽视。

宾馆酒店要大打“状元房”“状元楼”品牌,给学生家长心理安慰,“三元及第”是最好的推销口号,普通房打出这个旗号,要比平时贵3倍至5倍的价格,而且有价无房。

吴环邛举例说,广西有27万名考生,光城市考生就有近20万人,“仅辅导用书就能在一个月内赚上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考试支出知多少 学子家长竭心力

记者在广西、江苏、湖北三地分别对20位应届考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尽管不少考生最初表示并不清楚参加考试的开销,但真正详细算起来,包括前期准备、日常生活、营养调节等,参加高考的花费还真不少,尤其是城市学生,基本上不低于1000元。

家境不是太好的广西应届考生黄晓宁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尽管进入高中每年只要千把块钱的学费,但各种考试资料加在一起,就要花掉400元至500元,这些资料多是在4月至5月间拿到手的。考试前父母省吃俭用购买的营养品,也要300元至400元,再加上考试报名费、体检费,最少也要消费1000元。

江苏盱眙考生周琪在第二次模拟考试前刚买了一整套《高分宝典》,花掉了200多元。她说:“我这还是算比较节省的,不少同学还购买了‘快译通’‘掌中宝’等电子工具书,还有附带光盘的名师讲座集,开销比我多好几倍。”

接受记者采访的莘莘学子均对家长们购买多种营养品、保健品表示“难以承受”。湖北鄂州考生刘媛考前每天白天要喝王老吉保健茶,晚上要吃氨基酸片,光保健品一天花费就要10多块钱。她心有余悸地说:“真害怕母亲叫我吃营养品,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营养不良。”

灰色链条难斩断 “考”“成”观念须扭转

“别以为这些东西都花家长的钱,不少都是通过单位报销的方式来冲销账目的。”南京某保健品公司销售经理余建军向记者坦陈了“高考经济”的奥妙。

身为柳州人的余建军多年在南京从事保健品营销。这些年保健品市场相对低迷,但5月至6月间却是不折不扣的“销售旺季”。不少学生家长纷纷购买包括“铁皮枫”“印尼血燕”在内的高档营养品,给临考孩子补充营养。

余建军说:“每到五六月份,百分之八九十的购买者明确表示是给要考试的孩子购买的,近80%的购买者要求提供办公用品、餐饮、接待的发票,理由是单位有这方面的开支。”他估算,每年从他手上销售出去的保健品,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灰色收入”来消费的。

广西社会问题专家黄参认为,高考经济火爆的背后是灰色产业链条的支撑,这与目前家长、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把“考上大学”等同于“成就事业”的观念密不可分。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强化对单位开销状况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则要彻底转变“高考是成才唯一通路”的观念,减轻对高考的过度关注。“求学阶段为考试就大手大脚花‘灰色收入’的学子,将来能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吗?”(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