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引起的思考

王朝电脑技术·作者佚名  2006-0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历史将记住: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早上9点,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开始了他的太空之旅,实现中国人憧憬已久的飞天之梦。对于正渴望又需要被国际社会视为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国来说,神舟五号的升空,无疑将极大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神舟五号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载人航天追赶美俄两国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为将来参与和自己建立空间站天地往返系统、为探索月球乃至火星做准备。以我一个非航天专家的视角,这方面的进步至少体现在几个方面。

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据介绍,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用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采用了55项新技术,从而使其具有97%的成功率。而它的安全性达到0.997。也就是说,用这一火箭来发射,1000次里最多只会失误三次。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中国至少有五次运载火箭发射失败的记录。

其次,中国在航天材料科学方面的进步同样是令人瞩目的。因为在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时,外壳材料会承受上千度高温的烧烤。

第三,航天医学功不可没。宇航员在航天飞行中要面对与地面迥然不同的恶劣环境,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超负荷的心理和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航天运动病、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感觉--运动功能迟缓、睡眠周期紊乱、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中国在只经过非生物模拟实验后便把宇航员送入太空,说明对解决这些问题胸有成竹。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发射和回收、电子、自动控制、导航、测控、通讯等。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进步,推动了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

当然,也许世人更关心载人航天所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除了上面提到的在航天技术上所用到的高技术,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最有可能使中国重新回到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尽管神舟五号在发射之前多少有点神秘,出乎意料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提前公布了它的飞行轨道和预定计划,比如近地点和远地点,飞船将环绕地球运行14圈,到第15圈时返回地球。由此,专家可推算出飞行时间并进行监测。对此,美国华盛顿的航天专家约翰·派克(John E. Pike)认为:中国这么做是为了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其航天技术和产品,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载人航天计划,中国科学界内并不是众口一词叫好。曾经参与原子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就发出了不怎么悦耳的声音。

他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时指出,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将成为世界航天俱乐部的一员,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而且还“远远不是”。他非常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投入巨额资金的用意,不过,他指出,中国迫在眉睫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所需的能源日益紧缺,交通落后等等。

何院士的话并非杞人忧天。据估计,中国和美国每年航天科技的研究开发(R&D)投入分别为2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表面上看,美国的投入大大超过中国,但事实是,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万亿美元,中国的为1万2000亿美元。当年美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7%,达到2700亿美元,而中国的则为1%,为120亿美元。

换句话说,美国的航天科技R&D投入仅相当于其R&D的5.6%,中国的相应投资则达到16.7%。加上其他国防科研的投入,用于民用科技的费用在中国有限的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势必相应减少。这样做,不但削弱了民用科技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只能使军事科技的进步缺乏后劲。而且,这也不符合当前军事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依赖民用科学技术这一大趋势。

在为载人航天取得成功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的科技领导层是否应该对何院士及中国科学界的其他声音予以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