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增长带动物价上涨 全球化通胀可能刚开始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本报记者 林纯洁 发自上海

一个月前笔者就对全球股市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表示了忧虑,现在这种看法依旧没有改变。

上周,在俄罗斯开会的八大工业国财政部长预计未来一年全球经济依旧能取得强劲增长,但是市场的表现却代表了更多人的观点。

道琼斯指数在上周下跌了3.2%,创下了自2005年4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而新兴市场股市的指标——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新兴市场指数也在5月8日创下历史新高后,至今下跌了超过20%;在欧洲,股市最近几周的下跌已经改变了全年的走势,截至上周末欧洲三大指数今年都已下跌超过2%。

原因仍然相同,但是情况却在恶化。

上周市场的下跌依然来自于市场对利率环境的忧虑,其中包括伯南克对于通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但是另一个数据可能更加关键。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在截至今年4月份的一年中,除去原油及船舶、飞机等特殊商品外,英国从欧盟国家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2.1%,而来自非欧盟国家商品价格更是上涨了6.2%,而在过去10年中,英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一直在下跌。

这种情况表示,英国正开始从国外进口通胀,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全球化使得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发达国家,大大减轻了这些国家的通胀压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需求增长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快速上涨,但通货膨胀的水平依旧很低。其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全球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王瑞杰上周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当时王瑞杰也表示这种作用难以长期维持。

目前新兴市场国家正承受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通胀压力,而这种通胀压力将会以出口商品的方式向发达国家转移。同样,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扬也将导致一些国家利用货币来应对通胀,这将导致这种转移的进一步加快。

“新加坡元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王瑞杰表示,“我也认为并不仅仅是新加坡金管局有这种想法。”

所以,全球化的通胀并未接近尾声,更有可能仅仅是刚刚开始。

自从美联储2004年中开始升息,利率调升已开始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美联储连续16次调高利率后,欧洲央行升息的步伐可能会比美联储更快,但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将就此走强。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提高将带来对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资产需求的提升,这可能会给美元带来较为中期的支撑。而最近我们也听到来自欧元区各国财政部长不满欧元强势的言辞。

在离美联储6月底会议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市场将会仔细研读任何和通胀有关的数据。美国将在13日和14日(北京时间,下同)分别公布5月份PPI以及CPI数据。15日公布的5月份设备利用率数据也将引起极大的关注,较高的设备利用率数字表示生产部门闲置产能的不足和经济以接近潜能的速度增长,显示通胀压力增强。目前市场预计的数字为81.9%,与4月份持平。其他的数据包括14日的ABC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15日的4月份外资购买美国证券净额数据。而在欧元区,15日的CPI数据以及欧洲央行月度报告是重点。在英国,13日也将公布CPI数据,还有12日的ODPM英国房价数据也将受到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