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第一理发繁华不再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90年代迁入西单劝业场的西单第一美发厅。

1961年的西单第一理发店。

年近六旬的李先生三十年前第一次走进西单第一理发馆时是缘于一张单位发的理发票,尽管这家当时极负盛名的美发厅就位于他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而当时平均月工资不到三十块钱的李先生却从不敢奢望能走进那座大理发厅的门。三十年前,西单第一理发馆是服务优质的高级场所,人们以走进它为时尚。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几经迁移后的西单第一理发馆远离了西单,名字也早已变更。现在改名叫做“爱丽宫”的这家美发店迁址在西宫宾馆内,名字听上去没有了当年“第一”那样的豪气,每天的生意也是冷冷清清。

50年代:

“西单第一”技术第一

西单第一理发馆1955年从上海引进技师在北京开业,坐落于西单北大街,一直是西城区一家标志性的服务企业。1958年技术革命,西单第一理发馆几位师傅研究创新电推子拱茬操作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全市美发业得到推广应用。五六十年代的西单第一理发店在美发技术上处于北京市的领先位置,许多西单第一理发店里手艺好的师傅都是当时的劳动标兵。“西单第一理发馆”被人亲切地叫做“西单第一”。

关于这家老字号的辉煌并没有留下过多记录,记者在西城区档案馆只找到一张拍摄于6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

80年代初:

结婚过节才进“第一美发”

80年代初,当时家住羊肉胡同的曹女士为生小孩剪了短发,孩子一出满月,她马上跑到“西单第一理发馆”烫了一个当时最流行的“蘑菇头”,并在旁边的国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念。谈起当时的西单第一理发馆,57岁的曹女士记忆犹新,那时候爱美的时髦女士都以走进“西单第一”为荣,这里总有最流行的发式可供选择,当时的“蘑菇头”、“乱妆”等发式都是从流行的国外电影里学来的。

原西城服务集团的老职工周女士回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西单第一美发厅共有职工50多人,其中一级技师、二级技师就有20多人,店里还新添了美容师。店内全套美发、美容设备都是从日本买的,几乎所有技师都受过专业培训。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创下了几年来年收入、年利润等几项指标居全市同行业之首的纪录。

西单第一理发馆名称的使用一直到1985年。据一位原西城服务集团的老员工介绍,1985年西单第一理发馆投资一百多万元引进日本美容美发设备,改建后改称西单第一美发厅,地址也搬到了西单劝业场里。1987年第二理发馆在第一理发的原址开业。

老顾客苦寻

第一美发老剪刀

邓金荣师傅今年43岁,她经历了西单第一美发厅最后的辉煌直至没落。邓师傅回忆当年时说,80年代末从服务学校毕业的她被分配到位于劝业场的西单第一美发厅。那时候西单第一美发厅分“男部”和“女部”,共有20多把椅子,还在业务中增加了假发设计。店里营业时间是早八点半到晚七点,门窗都是大落地玻璃,有时候放流行音乐。因为名气大,因此店里时常是人挨人地在排队,节假日一天最多能有几百人,师傅都忙不过来。

和现在理发后付费不同的是,那时候理发都是先交钱,店里有专门卖票的,顾客拿了票就可以开始等了。“1997年之后西单第一的生意就不那么火了”,邓师傅回忆说,外面的发廊越来越多,这里不再是惟一可以做出时髦发式的店。2000年之后因为被收购重组,店里的老员工都被解散回家,一个不剩。

如今的邓师傅在一家机关单位理发,她在西单第一工作时的一些老顾客还时常跑到家里找她理发。她告诉记者,“许多老顾客都认西单第一的‘老剪刀’,换了人他们不熟悉”。邓师傅以前的同事们目前也多在其他地方从事美发业,聚会时,大家免不了要感慨当年的那段岁月。

如今

“西单第一”门庭冷落

寻找“西单第一”的下落极为困难,这座昔日辉煌的美发厅没落后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北京老字号协会、西城区政府、美容美发行业协会……每个单位都只对以前的西单第一印象深刻,但却说不出它的下落。多方打探后,记者终于在西宫宾馆找到这家更名“爱丽宫”的原“西单第一美发厅”,这里地方不宽敞,还保留三四把椅子,店里的师傅已经没有一位是当年“西单第一”出来的。和其他理发店一样,店里的洗、剪、吹20元,只是平时顾客很少,来理发的人也并不知道它的前身曾经是多么出名的一家理发店。一些知道这里的老顾客大老远还是会跑来这里理发,有人一进门还会习惯性地掏出钱来要买理发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