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世行专家沪上论剑:不具症状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世行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仍将有两亿多劳动力人口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或其他生产性行业中去,中国经济并不具备过热症状

一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经说过:“中国经济是一个谜,谁能解开它,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诚然,进入2006年,中国在全球经济快车道上依然保持高速行驶,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高油价、贸易问题、外汇储备等诸多词汇已成为伴随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关键词,全球有关中国经济的预测纷至沓来。

那么,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是否会加速升值?全球第一的高额外汇储备是喜是忧?世界商品价格走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正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参加世界银行《2006全球发展金融报告》发布会的世行权威专家——发展金融研究组负责人、报告主要作者曼索尔·戴拉米和全球经济趋势研究组负责人汉斯·蒂莫。

中国经济亟待调整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达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商业银行贷款1.26万亿,达全年计划一半,有关宏观经济过热的说法不绝于耳。对此,汉斯·蒂莫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并未出现过热情况。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中国通货膨胀并未出现失控状况,各种物品的价格波动也是正常变化,劳动力也没有出现大量的过剩。据世行了解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内,中国仍将有两亿劳动力人口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或其他生产性行业中去,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并不具备过热症状。

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达临界点,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都出现了一些矛盾。为此,蒂莫从三个方面予以证明:一是现有基础设施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如2004年出现的电力短缺等问题;二是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限制,在自然资源的供应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摩擦;三是房地产方面,如今中国土地资源已相对稀缺,但房地产行业发展却如此兴旺,这种矛盾状况令人担忧。

由此,蒂莫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亟待纠正和调整,如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推动,而不是依靠国内消费等。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全球投资市场的影响力正日益显著,在包括中国元素在内的多元力量影响下,一个新型的全球货币框架正在形成。曼索尔·戴拉米说,“有意思的是,今年4月,当中国央行调高一年期贷款利率,其他国家股票市场随即发生了波动。这进一步说明了,一个新型的全球货币框架正在形成。”戴拉米随即指出,对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来说,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一个国家汇率制度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过渡、资本账户半开放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管理必须协调一致;同时,要加强对内债和外债的综合管理。

人民币不能贸然升值

“现在很多人认为人民币需要升值,认为升值后世界上许多贸易和金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当然人民币紧跟美元走低的做法也是不合理的。”蒂莫说。

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是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日益升温。但蒂莫认为,“从全球市场基本面来看,目前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条件仍不成熟”,他指出,美国的“双赤字”是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美国应缩减国内投资与支出,逐渐缓解“双赤字”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拉动内需增长,刺激国内消费。在以上两种转变同时实现的前提下,人民币逐步实现缓慢升值才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投机资本迅速流入中国市场导致人民币大幅升值,无疑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破坏作用。

为了防止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对本国货币的不利影响,加上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内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戴拉米预计,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2.9万亿美元。一般来说,审慎的外汇储备应是该国6个月的进口额,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超额。

如果中国把大量外汇储备都用于投资美国国债,中国市场对全球投资市场将过于依赖,加大了自身风险;同时大量外汇储备使得本国币值无法全面反映市场基本面的变动情况,这都是超额外汇储备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戴拉米认为,对中国央行来说,有必要寻找到避免短期资本施压人民币升值和本币充分体现市场基本面变动的外汇储备平衡点,同时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方式有三:一是允许本币升值;二是把一部分外汇储备交给企业和公司,如新加坡、韩国等;三是加快开放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