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价格与国际接轨还是与中国接轨?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信息来源:慧聪网汽车行业频道

近两年国内轿车价格不断下降,不少中高级车型降幅均在8万元以上,今年年初,国产宝马更是以10万元的降幅创单次降价之最。不断的降价使轿车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越来越大群体——“持币待购”者,在等待更大的降价。于是在车市惨淡的今天,各大厂家、媒体纷纷发表言论,大体都在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现在很多车型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了,甚至低与国际价格,加之原材料涨价,车价不会再大幅下降,快买车吧。

那么,我国的车价究竟会降到什么程度?车价是否与国际接轨了就意味着不再降价了吗?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汽车价格是由什么基本因素决定的。从经济学角度讲,价格根本上是由价值决定的,不过受供求关系影响,也会偏移价值,但终将会向价值回归。而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则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在全球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价值由全球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决定,也就是说,扣去运输成本,同一车型的价格各地应大体相等。但国家的存在,进口配额、关税等因素,割裂了正常的贸易流通,于是,在我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汽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该是同一车型的进口价低于国内价,但由于关税配额等因素造成的价格直接或间接提高,使进口车的价格远远高于国产车价格,也远远高于国际平均价格。进口车价格的居高不下,也带动了国产车价格的虚高。

西方国家汽车市场经过上百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该说市场形成的价格大体反映了其价值,所以慧聪认为,国内车价的第一底线应当是与国际价格接轨。

目前国内的车价高出国际平均水平多少呢?

从单车利润来看,目前中国汽车的单车利润远高于国际成熟汽车市场。以通用和大众为例,2003年,别克品牌在中国单车利润为4000美元,而在美国仅为600美元;2003年,帕萨特品牌在中国单车利润为3000美元,而在美国也仅为600美元,利润相差5~6倍。

从利润率来看,中国汽车毛利率一直高于国际水平,有数据表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的毛利率大多在10%~15%左右,而据统计,中国轿车业2004年上半年的平均毛利率为22.6%,上海通用更以36%的毛利率高居榜首。

从各车型来看,高端汽车,国内价格/国际价格>1.5

国产高端汽车由于缺乏竞争者,一直也处于利润的高端。以奥迪A4为例,搭载3.0发动机的售价为50.15万元,高出国际售价1.8倍。对于这种情况,一汽大众有关负责人认为,奥迪A4的价格是比国际市场要高,但与国内同档次的进口车相比,价格却要低15%左右。比如进口宝马325i的价格是58万元;进口的2.3排量的绅宝9-5售价55万,这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这些车的价格均远高于奥迪A4,但一样有市场,其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何止两倍。

中端产品,国内价格/国际价格≈1.5

以雅阁、君威、马自达6等为代表的国产车中的“中段”,由于已经引入了一些竞争,因此这一区间的暴利倾向有所收敛。

例如,同样是在美国圣何塞市的报纸上,配备天窗、真皮和铝合金轮毂的2001款帕萨特V6标价22990美元,只相当于人民币188518元;本田雅阁自动挡237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62万元,国内售价25.98万元;马自达M6 2.3升手动挡18530美元,约合人民币15.34万元,国内售价26.48万元,均比国内市场售价便宜不少。

低端产品,国内价格/国际价格≈1

这是近一段时间降价战打得最惨烈的一个区间,在几次的狂挤水分之后,利润不像原来那么高了,威姿、雅酷、GOL、POLO等车型,已经与国际上的售价接近了。再低一些,比如夏利和吉利这样的车型,利润已经很低。奥拓在国外的售价为3000多美元,也与国内售价基本接近。

我国汽车价格尤其是中高档汽车价格仍比国际价格高很多,随着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未来的中国汽车业毛利率逐渐下降是必然趋势,其最终目标就是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毛利率,汽车价格也将会与国际价格全面接轨,即我国车价的第一底线就是与国际价格接轨。具体到时间上,考虑到中国企业在生产管理、完整产业链方面的劣势,以及进口车价格对整个车市的拉动,车价的完全国际接轨时间应该在2—3年之间。

我国汽车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后,还会继续降价,成为象西方国家家庭那样的普通消费品,与中国的国情接轨吗?

比较一下和发达国家居民享有和享受汽车的难易程度:我国大城市的城市居民如果月薪为250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美国城市人口月收入大概是2500美元。如果一个中国市民吃一碗面条大概需要5元人民币,美国人则大概需要4美元,用汇率换算,大概持平了,可以说是消费接轨了。那么如果是消费汽车呢?相差就悬殊了,国人买一辆经济轿车需要攒上5年的钱才能买一台经济型车,而美国人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一辆不错的车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国人距离汽车的距离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GDP是我国的9倍,也就是说,美国每年创造了9倍于我国的社会财富,而人口只有我国的五分之一不到,社会财富的巨大差距,使诸如汽车这类高价值的工业品还暂时不能进入普通百姓家。

尽管汽车成为国人都买的起的大众消费品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但从电脑、家电、手机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未来一定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首先,中国汽车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第二,中国具有资源优势,汽车产业可以低成本运作;第三,中国汽车要想长期稳定发展,要想成为世界汽车的制造基地,价格优势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再有,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低价格的目标也不是达不到的,特别是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大量涌入和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支撑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作为新一轮制造业的中心,在中国造出比其他市场更优质、更便宜的轿车不是太远的事,也是各大厂商大规模在华投资扩产的最终结果。

所以说,我国汽车的价格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通道,第一阶段在2—3年内,实现多数车型与国际接轨,第二阶段车价开始低于国际价格,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汽车的生产基地,最终由于成本的降低,成为国民的生活必需品,车价实现与中国接轨。

作者:邢孟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