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合同欺诈 法律应对案例分析以及对策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信息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案例

蒋某通过上网查询到吴某发布的出售二手“红旗”小车的交易信息,遂与之联系,双方经过协商,最后签订了《购车协议书》,以40000元的价格达成交易。后来蒋某才发现吴某出售给自己的车曾经做过出租车,而该类车辆依有关车辆报废标准的规定,使用年限为8年,蒋某所购车辆已达到年限,在2006年会依法强制报废。

律师分析

依据我国民法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原则,首先要看双方的《购车协议》对出现争议的解决有无约定,如有,则依双方的约定;如没有这方面的约定,则看协议中对汽车各方面的标准情况有无约定,如有,则可以对照看该车是否符合要求,考虑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依据法律关于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依法行使自己的变更、撤销请求权。《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在本案中,出卖方故意隐瞒了影响车辆交易价格的重要的车辆事实情况,导致买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该车,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欺诈性质,依法蒋某可以请求法院对该合同的价格等予以变更;也可以请求撤销该合同,要求吴某返还购车款,同时可以依法律关于缔约过失的规定,要求赔偿自己由此受到的损失。

二手车买卖不同于新车的购买,二手车,顾名思义,是有过一段“历史”的车,因此,购车者在买车时,一定要对车的“历史”进行详细的考察,要求出卖者提供有关该车的资料和证件,以防车主故意隐瞒有关重要情况,购买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某些毛病。很多情况下二手车买卖都是在私人之间进行的,合同条款不会很严密,出现问题的责任规定也不一定周到。如果要主张卖方违约,一方面,可能会在举证问题上存在麻烦,难以证明对方所为不符合同约定;另一方面,即使对方承担了违约责任,也不一定满足自己的心愿。所以,依法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不失为维护自己权益的有效途径。

如果变更的请求得到支持,将会得到期望的合同状况;如果撤销请求得到支持,则不仅可要求返还购车款,还能根据对方的过错程度要求赔偿自己的损失。但是,行使变更、撤销权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在对方是否存在欺诈的认定上,可能会有争议,法院有很大自由裁量权;二是该权的行使有一定期限,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变更、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该权消灭。

作者:吴章义 唐小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