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近半年来不断处于公众讨伐的风口浪尖,可没有哪个月像本月这样集中对垄断展开讨伐:从“垄断行业收入高于其他行业10倍”到“发电成本省1400亿元反要消费者多掏1600亿元”,从“抗议删除反行政垄断条款”到“92.7%公众对反垄断充满期待”,社会对垄断的批判史无前例地集中、严厉、深刻和缺乏耐心,电力、电信、石油、铁路、医疗、教育,这些垄断或带着垄断性质的行业一个个被推上了舆论审判台……
公众看到,一方面,这些垄断企业竟然不与国家分红;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高利润并没有回归人民,很大一部分以高层高薪、员工高福利高收入的形式在行业内部被瓜分了。此时,忍受着垄断行业一次次以“公益”名义涨价的老百姓,如何对垄断还有半点好感和忍耐力?
垄断工资遭抨击非止一天。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一电厂抄表工每天抄表4次,领取10万年薪。大背景是今年全国火力发电企业在销售收入增长19%的情况下,利润只增长2%。小背景是此抄表工所在的电厂已经倒闭。
看来,这位抄表工生活在桃花源中,行业发展状况与企业经营效益都影响不到他。这个事实说明这位抄表工所在的行业既不受市场规则控制,也不属公共财政的监管范围。
正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副所长杨黎明所指出的,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并没有什么好的途径能有效地缓解这种现状。垄断行业高薪难降,关键在于这些企业大都是大型垄断国企,天然地具有多报成本、少报收益的激励。
从理论上来说,国企成本由整个社会承担,收益由全社会分享;而目前的体制是成本由社会承担,收益大部分通过暗流找到了具体的主人。发改委今年3月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点去年电力行业负债增长了11.5%,且在全行业亏损企业减少的情况下,火力发电亏损企业数比2004年增长了3.4%,亏损额增长了10.1%。有关企业照例寻找市场因素,将此归咎于新设机组、电煤价格上涨等刚性成本。但一个可资比较的现实是,民营企业在承担的电煤价格更高的情况下却能赢利。
另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团具有自我加强型的不断膨胀的冲动。既然弹性成本无从考核,除了自身薪酬高涨之外,七大姑八大姨也就纷纷进入企业内部,成为食利阶层。正如业内专家披露“他们冗员也很多,比如30万千瓦机组的企业,民营电厂一般只需要300人左右,而国有电厂要1000人。”
相关政府部门也曾试图以工资总核承包等措施制约垄断企业高薪,也有省份规定了最高工资浮动限额,但这些措施想要收效,必须有严密的辅助措施,如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严格审核制度、对于企业各岗位工资、各部门所需人手的准确评估,全面掌握员工工资、福利、企业小金库——如果行政机构的触角真能如此缜密深入企业各个细节,无需说,行政成本会高到天上去,并且将付出企业市场化迟滞与重回监管型经济体的巨大风险。
垄断企业的高薪有两个解决途径或者放手让这些企业走向市场,由内生的成本约束等市场规则限制其攫取利益的冲动;或者让国企成为公共财政的组成部分,其成本与收益均由政府承担,由政府根据市场平均价加以确定。只要让这些垄断国企摆脱非政非企的状态,所谓垄断企业的高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南 方)
==== 6月对抗:犯了众怒的垄断还能挺立多久 ====
世界杯是6月当之无愧的主角,可它毕竟只是一种非常态的体育文化现象,相比之下,倒是公众与垄断的对抗更值得关注。
垄断何以如此集中地成为公众讨伐的中心,公众的反垄断热情又何以如此高涨?这表明中国社会许多年来对垄断的容忍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公众许多年来对垄断积压的不满也到了一个爆发点。
原先,垄断行业常常披着一层具有欺骗性的面纱:垄断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是国家的,更是人民的,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随着市场意识形态的启蒙,这套说辞越来越失去说服力。详细>>>
“社会责任”成幌子 百姓的“政策性亏损”怎么办
近年来垄断行业的这种路径依赖现象越来越严重:除了中石化这样的巨头,电力行业也在哭穷,要求提高电价;银行、铁路、自来水、天然气等行业,在其员工一边享受着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前提下,一边大肆哭穷,纷纷要求涨价,而且说涨就涨,一点不商量。要想打破这种哭穷路径依赖,最根本的是要打破其垄断地位,准予民营企业进入,形成竞争。
限制垄断行业高收入尚无时间表 尽头是“挥刀自宫”
垄断企业职工在享受高收入的同时, 也在将垄断企业自身推向危险境地,只是它们被高收入带来的幸福感蒙住了眼睛,感觉不到罢了。当人们羡慕这位年薪10万元的抄表工的时候,也不妨想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都倒闭了,他的收入必成无水之源,幸福生活实际上也快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