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慧聪网汽车用品行业频道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市场的‘龙头老大’,其次是印度,然后才是美国和欧洲。”2005年12月初,在上海“国际导航产业化与科技发展论坛”中,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测地导航研究所所长、美国导航学会欧洲会员冈特·沃尔夫冈·海因说。他补充,这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全球导航领域的专家、市场分析人士和公司所达成的共识。
世界各地无一例外的看好中国汽车导航市场。2006年,西门子VDO将在中国生产第一款车载导航产品,先锋、新科电子都把卫星导航 GPS市场作为其主方向。
然而中国GPS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拥有车载导航设备的车辆不足10万辆,车载导航安装率不到1%。而日本的汽车车载导航安装率高达59%,欧美约占25%。现在导航电子系统GPS最高利润率在日本达50%,欧洲达20%~25%,美国达10%,而中国车载导航只占整个汽车市场的5%不到。在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地,这种民用GPS车载导航仪,作为汽车的基本装备之一,出现在6千万辆公交车、货车及私家车上。但在我国,GPS导航在汽车上的应用远远落后于GPS控制、定位、跟踪方面的应用。水清木华研究中心在就汽车导航市场进行调研时发现,欧美的一些知名研究公司在发布针对全球的导航市场的数据时,中国部分基本是空白。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汽车导航市场。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卫星导航产业,尤其是针对民用汽车的导航产业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导航市场消费已进入“快车道”,为什么在中国却出现“难产”呢?
中国GPS市场仍然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安装率、普及率不高,市场利润不高,是目前我国汽车导航市场无法回避的现状。然而往深处看,汽车导航市场的链条缺失是导致其市场现状的根本原因。在热闹的投资冲动背后,导航产业链缺少有机的整合仍是一大忧患。在导航产业链中,导航电子地图数据提供商、导航软件供应商、导航系统和车载设备制造商、运营和经销商、汽车前装用户、汽车后装用户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这个看似庞大的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联动仍然很脆弱。
整车厂商对导航仪产品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可靠性、产品的经济性、适用性、电子地图的全面、准确,更新及时等四个方面,而我国导航设备厂商在这些方面普遍存在欠缺,服务跟不上,进不了前装市场。无奈之下,GPS导航设备供应商转攻汽车导航设备后装市场。而这个市场却门槛太低,有技术的没技术的都可以做,最终的结果是各商家仅仅是聚焦在产业的低端疯狂地进行你死我活的价格竞争。前装市场锁死,后装市场歧路 ,成了我国汽车导航市场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导航电子地图这一重要环节也让中国汽车导航市场的发展雪上加霜。部分国内企业苦于国内导航电子地图和导航硬件设备上下游产业链的薄弱,只好“曲线救市”,先攻打国外市场再回攻国内,"墙里开花墙外香"又成为我国汽车导航市场的另一大特色。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更加深了本土GPS市场的水深火热,让本已脆弱的消费市场更是朦上了一层阴影。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假冒伪劣车载导航产品涉案金额已达300万元。
事实上,相对于我国汽车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导航设备并非迫切解决的问题。况且,动辄需要三四千元的投资也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而大多数国内的车载导航产品还不够成熟,而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识和接受还需时日。
(杜伟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