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了,在国内学习了四年的英语专业后,去了日本,攻读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有人从美国回来了,拿回炽热的MBA学位,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IT业做了市场总监,年薪30万人民币,一年后,变成了10万,又过了一年,去了加拿大,不知道是被解雇,还是和移民到了加拿大的妻女团聚?总之,公司没有把他视为IT英雄张朝阳。稀奇古怪的留学和“海龟”登陆后又游回海的另一边的现象,总让人猜不透其中的蹊跷,究竟中国的学生是为了什么留学?“海龟”又是为了什么理由登陆,仅仅是望望祖国的江山?只有他们自己有最贴切的答案。
1. 绿卡有多绿
当人们花费了足以让父母心疼半辈子的人民币换来一张洋文凭的时候,有百分之几的留学生愿意直接回国的?不拼个鱼死网破,绝不轻易卷铺盖回家,包括那些对党旗宣过誓,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党员,这是留学市场发展的硬道理,一百年变不变我不知道,但十年内决不会变。
国外移民政策不断提高门槛,也没有堵住中国留学生获得绿卡的途径,单说假结婚,就让移民官们伤透了神经,总不能天天跑到别人家里,问老公:“你的太太昨天晚上几点回家的?”又问老婆:“你的老公昨天晚上刮胡子用的是什么牌子的刮胡刀?”天啊!中国人太厉害啦,明明不是夫妻,却以现身说法诠释了夫妻恩爱真的就是这么甜、那么蜜,但在我看来,这种自我嘲讽的表演,充其量不过是以自尊交换了一个POSE 之后,护照上贴上了P.R而已。
于是,在澳大利亚,一些达不到技术移民分数的刚毕业的女留学生突击结婚,不是为了找个男人的肩膀依靠,舒缓学习过度之后疲劳之至的神经,更谈不上什么为了爱而情愿嫁的传统美德,而是凭借获得移民高分的男同学配偶的身份套现绿卡,其中,是以身相许,还是用五、六万元澳币买单?反正需要等待两年后才能换回自由身,在那个国家里,在一些中国留学生眼里,爱情不如面包实惠,心急火撩者,敢对能挤出绿卡的山羊叫一声娘!
许多留学生不断徘徊在苦与乐、明与暗,内心涌动的,不单纯是排遣寂寞时偶尔游戏的逆于常人的爱情,还煽动了另外一种鲜为人知的意绪,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国内亲密的爱人依旧那么亲,国外同窗的伴侣相拥的还是那么紧,一旦到了决定选择绿卡的时候,距离技术移民资格还差几分的弱势群体,就会豪不犹豫地告诉国内那位正傻傻地计算着恋人归期的某某说:“我最看不起你的哪个缺点了,到现在也改不了,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你自己看着办吧。”挂了电话,攀上了另一个肩膀:“我们结婚吧!”自爱的痕迹被口角流淌的口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听说有了工作可以换工作签证,几年后可以申请绿卡,所以,许多还没有毕业的留学生,已经开始风火地写求职信,发出去的一百封e-mail,泥牛入海,回头仔细查阅自己写的求职函,发现其中的中国英语依旧那么厚重,感叹一年多的留学生涯,没有下苦工夫,一心扑在关注移民政策的变化上,忘记了学习外国人是怎样用英文写求职信的。不过,相比背弃爱情图谋绿卡的人,还算有点书生味。
中国的留学生在境外不容易获得就业的资格,尤其是那些讲一口中国英语的,人事经理很难明辩他们谋求职业的初衷。类似“多少薪水没有关系,两年后能帮助申请绿卡就行。”如此坦白的求职动机,多少让国外的老板看不透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另外,国外政府有规定,研究生毕业的学生,起薪要高于本科毕业生,尽管中国留学生的头上戴过硕士学位的帽子,甚至还考取了注册师资格证书,但缺乏国外的行业经验,也就很少有那家公司愿意以研究生起薪的工资成本,聘用一个实际技能不如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本土本科毕业生的中国留学生。回头看看某某大学专门为中国学生打造的研究生课程,满教室都是中国学生,本土教师却成了真正意思上的外教,汇集于这样的同学团队里,何以建立日后就业的自信。
究竟有多少中国留学生以放弃自尊、自爱和自信套购绿卡,无人能够统计,但依靠自我卓越的学习成绩,提前被某大公司聘用的中国留学生绝对和中国的大熊猫一样稀少而且可贵,留学的实际价值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够得到体现,识货的可以追从,鄙视的可以回到前面说的,反正混迹于海外,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几个知道,机关算尽,也不吃亏,谁的孩子不是生,如果生个混血儿,岂不是中了头彩!
酒吧里,直接技术移民、留学后移民、获得就业资格还没有绿卡的三个中国女生坐在一起聊天,直接技术移民的女生骄傲地说:“我才不要读书,在家带孩子还准备再生个孩子,挺好的。”留学后移民的女生自豪地说:“我嫁给了我的同学,轻易拿到了绿卡,没有工作可以慢慢找,我现在好轻松啊!”最后一个女生不好意思地说:“我最惨,这两年埋头读书,研究生毕业了,还没有绿卡,唯一拥有的也不值得一提,就是一份年薪5万澳币的工作。”
既然有人决定获得绿卡是出国留学的直接目的,那我也就没有必要与之争论熟是熟非,谁敢说绿卡不好?国外的护照不好?千辛万苦,不是为了穷图绿卡还能为了什么,有了绿卡就有了一切:未来的就业;贷款买房子;不受节制地生儿育女;失业可以获得政府救助资金;老有所养等等,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再死守两年移民监,或许混个护照,就彻底解放了,某位大师头上的哪个关环可以让无知的追随者为之自焚,国外的绿卡足以让一些中国留学生为之鞠躬尽瘁。
仅仅依靠混绿卡作为留学的支点,恐怕没有几个留学生能够做到功课认真的,他们常常聚集在某个角落里,说着南腔北调的中国话,打探如何套现那张移民纸;即期望凭借绿卡获得国外就业和发展的平台,又能够扎实于课程学习的人,应该属于留学高手;只有藐视绿卡,以全优的成绩获得足斤足两的毕业文凭的“阿甘”才是我崇拜的留学精英,“阿甘”学成后回到祖国大陆,成为真正水陆两用的“海龟”,业绩显赫,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专家、企业领袖,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成为后来留学生的楷模;留学高手最终也回来了,怀里揣着国人心目中充满诱惑力的绿卡,一展才华,成为资深投资顾问、销售总监,或者成为了高科技领域的新的创始人;唯独那些混了文凭又混绿卡的,跑回来在邻里面前炫耀之后,就消失了,也许是忙着办离婚手续,或是忙着找情人,反正不愿意工作,据说是喜欢做自由职业人,我猜想,又是被老板辞退了。
绿卡可以诱惑中国留学生为之搏命的理由,可以从地中海罗列到大西洋,绿卡的价值已经超出海外学习的真实范畴,是众多学子抛弃爱情以及本来具有实际效益的专业课程的古怪神牌,既然是古怪的东西,当然也会腐败成一些留学生职业生涯的鸡肋。
北京晚报刊登了一位记者写的一篇短文,标题是“留学毕了业甭急着回国”,说是海外留学生最好在国外就业几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再回国,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国外工作经历就是与国内同龄人竞争的最大优势。”还说:最好拿到绿卡后再回国,因为许多大企业与国外有业务往来,比如,有澳大利亚的绿卡,可以到130多个国家免签证申请,有了绿卡,可以方便出国。其实,凡是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人,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但问题是完成学业后,哪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给中国人,况且,获得绿卡并不等于获得该国家的福利,更不等于获得生存寄托的就业机会,在新西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失业在家做留守一族的博士,新移民的家庭成员中,普遍存在失业的现象,产生类似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还缺乏海外就业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的空间。我以为,求得一份个人满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行业的技能。我有几位同事,移民到了国外后确实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在国外院校担任中国学生的辅导师,也有的回国做了学校的中国项目经理,后者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有时候我也会与他们合作一次,挣得不少的外块。他们都属于中国本科毕业的学生,没有国外的文凭,但收入还算稳定,有一些人还在北京买了自己的房子,绿卡对他们而言,确实存在提升个人业绩的机遇,但对其他没有相关行业经验的留学生,这样的机遇就很难在几年内得到。西方资本论从来不承认剥削,只承认利润,任何就业人员都必须给投资人创造财富,其中,并不完全以文凭论英雄。博士后没有创造财富的本领,也只是一个“博士侯”,侯的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国外就业艰难,新移民的福利政策又受到限制,回国又不被国人看好,好不容易混到了绿卡,还不能在短时间里给他们带来扩展个人生存的美好的空间,此等绿卡不是一个鸡肋就是鸡屎。
“我要绿卡!”结果要出了很多的麻烦,不是被折磨得没有了真正的爱,就是失去了发展自己的空间,留学第一步就抬错了脚,跌进了绿卡陷阱。
2.自由的背后是什么东西
“我想学鸟,飞得高,自由自在,彩虹上跑,纵身一跳,入云霄,放声唱吧,空气真好。”
说到自由,中国的民主运动已经是发展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最高点,但距离西方国家某种意义的“自由”还是有一些差别,中国人到了国外觉得真的自由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触犯法律,当然,不可以随地吐痰;还有,被警察抓了也别指望花钱买通官人把自己捞出来,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实也感受到了难得的自由,尤其是在某某外语学院的走廊里遇见某位不谙世故的女生的时候,其实,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过就是一个靠社会救济生存的人,没有什么过强的经济势力,许多中国女生嫁给他们,移居国外后,没有想象中的豪宅,也没有做成少奶奶,却做了摊主。
自由的空间,给了中国留学生改变以往爱情逻辑的理由,尽管他们将澳大利亚形容是现代农村,新西兰也不过就是一个进步农庄,但由于自由的空间大的可以让他们膨胀所有私心欲望,将原来的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初恋,沉入大西洋的海底,趁残云遮月,半推半就,哪怕他是个赌徒。孤寂之余,还要熟谙当地的浪漫风情,除了同居,也实在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是那种漂泊之情如此容易让他们找到同居的理由,还是自由的空气里,充满了雄性或是雌性激素?细细琢磨,也不奇怪,那些漂泊于北京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家乡,大都善于表现传统的伦理美德,一但回到北京,就忍受不了夜半无人陪的寂寥的日子,同居的现象让人们分辩不清是刚结婚的,还是正打算结婚的,以此类推,到国外迅速找个同居的伴侣也就正常不过了,何况在国外,没有邻家带着红袖标的大妈那双窥视的眼神,不必要担心被房东大妈的目光看穿自己已经不是入境前的女儿身了。
自由的另外一个含义是隔绝了母亲的唠叨,18岁就可以自己掌握独立生活的权利,没有了中国传统的约束,可怜那些传统依旧的母亲,逢我还要夸海自己的孩子在性与爱情方面如何保守,其实,正是她的女儿,考上了三勤:搬家勤,因为换了男朋友;换学校勤,因为考试没有通过;花钱勤,因为生活费被男朋友拿去还赌债了。面对类似遭受蒙蔽的母亲,我只能随声呼应,不敢将我所了解到的真实的情况抖落出来,或许,我说了,他们未必相信。一个人在国外生存,女生更容易表现脆弱,很多在母亲眼里如此纯真的女生,下了飞机都有朋友在机场等候——让我的校方的朋友又失去一次挣钱的机会,大都是男性“朋友”,开着名牌汽车,神气之足,像个开屏的孔雀,再传统的女生也抵御不了他们火一样的追求,其实哪有什么真正的爱情,都是被孤寂的烦恼压抑得近乎疯狂的生理反映而已,眼看她们落入男生布好的陷阱,我也无力帮助她们,问一问自由女神,您能够拯救她们吗?如果谁还在继续爱一个出国留学的女生,male孔雀!我提醒你,那一定是一个美丽的悲哀!
自由,可以让一些中国留学生随心所欲地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有一位家长跑到我的办公室大声责怪我欺骗了她,她的儿子在新西兰每周的生活费用根本不是我所介绍的160元新币,而是在三个月内花掉了3000美圆。我问她:你的孩子把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请他报出每个月的开支项目,那位母亲没有回答我,只是不停地向我唠叨她刚给孩子3000美圆,不到三个月就花没了,今天打电话还要钱。可怜的母亲,你被自己的孩子给欺骗了,他一定是交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女朋友,不,是几个!我暗示这位母亲:“您不仅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生活费,您还为别人养活了一个女儿,多余的开支到底去了那里,还须问一问您的宝贝儿子。”社会主义红旗下长大的中国学生,在资本主义的土地上过上了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日子,这是国外的自由空气的作用,不能够过多责怪学生。家长有罪,罪在没明白自由的天空有多高,就把孩子放飞了,实在是这些家长儒教的悲哀!
自由可以让某些留学生变的更加快乐了,如果一次考不过雅思就继续学习,没有老师和同学鄙视的目光陪同,学与不学是自由的,学多久也是自由的,学校的老板分享着这些留学生的快乐,老师也放心了,下个学期可以不被解雇,我却糊涂了。怎么有人从新西兰跑回中国考雅思?小道消息说:这边比那边容易。
爱情可以被自由空漠,费用因自由而膨胀,学业也被自由地搁置于阁楼,留学垃圾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实不是自由的错,只不过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原本就形成的垃圾风格,遇到西方自由的空间就愈加风光了。这样的留学生涯不是留学中介帮助量身定做的,留学中介只是一把铁锹,为了升温中国的留学市场,把中国的垃圾铲到了大西洋彼岸,加上国外自由空气的空催化作用,成了留学垃圾。
2. 回国真的很难
自由,宁静,让饱受人挨人困惑的中国留学生突然找到释放心情的空间,所以,他们害怕回国,怕重新拥挤在人海中赶路上班;怕夹在人群里,听着并不算亲切的中国话,用人民币购买食品;怕不小心被谁挤掉了秀丽的拖鞋,赶不上最后一班公车。回国,最难以适应的就是人多。记得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从澳大利亚回国后,见谁都滔滔不绝,令我们惟恐与他一同外出办事,实在是忍受不了其他乘客投来诧异的目光。原来,他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谋求到了一份面包房后厨的工作,名义上是留学,其实是交了学费就打起了黑工,每天面对的只是一团团面粉,想找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几年下来,患了口痴,回国后,终于可以放声说话了,只是他在说中国话的时候,过于张扬的表情,再搀杂了一些西方人惯用的肢体语言和so good 之类的洋词,让人躲闪之余夹带一丝怜悯。他最终又回澳大利亚,源于他还是习惯找人少的地方继续干活。
新西兰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叫基督城,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多的让中国人差异,巨大的城市空间,芬芳香气,错落别致的住宅,给人们一种享受居住的优越感,人们在喝茶之后继续喝茶,早点午饭再晚餐,自由自在地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神仙啊。
习惯安静、人口稀少的生活环境,想到人的拥挤,那是一种恐惧,过去是不在意,以后要去面对,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正如贫穷的人,一旦过上了好日子,打死也不会回到过去的苦日子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百年不会变是有道理的,所以,留学生不愿意回国,也有空间的缘故。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几年后,已经无法忍受人群密集之中依旧存在的传习万代的世俗。事实上,在近几年,中国的城市建设的投资迅速膨胀,有些城市标志建筑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这是某些政府官员突出政绩的结果,但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质并没有与城市建筑同步发展,那些陈腐的世俗继续在新世纪蔓延。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不是给一些政策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期望大规模的举家回国就业,需要改变的,还应当包括我们的社会人群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政府仅仅依靠“五讲四美”运动,还不足以加快改进人文环境和生存素质的步伐,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中学的教育机构并不重视社会道德这个致关重要的问题,除了高分,还是高分,一批批长大的孩子,荒废的是许多具有社会教益的课程,还有,一些基础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社会道德就不够规范,所以,被枪决的小学教师不只有一个,而一些学校的负责人为了某些蝇头利益,让孩子们吃不健康的食品造成的悲剧,昨天就已经发生了,依靠这样的教学团队,让这样的教师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只是一个玩笑而已。我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性中很难找到学校为我训练过什么社会道德的残迹,只记得有一次政治课堂上关于“彻底否认文化大革命”与“一分为二看问题”发生了模糊碰撞,让年过半百的老师在课堂上口痴了几许,似乎与什么“德”有一些关联,但我确信,这个课,与提高学生社会道德标准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学习这门功课的实际意义就是想知道,高考的时候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总分数,其他也就心无旁骛了;在大学里,政治辅导员未必就比我懂得政治,我倒认为他们只是比我懂得政治投机,混个留校的资格罢了,虽然是个党员,但也没有什么超越一般的东西值得我领教的,大学生狼狈的宿舍,还有一脚可能踏空的地板,让我认识到没有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到了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社会公德就越加显的危机了,应该说,我们的社会道德的教育是失败的,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
据说,现在的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不知道这些教师依靠什么秘诀,训练大学生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生活习惯中不良操行的,我相信,大学生们非常期望通过具体有效的训练和引导,提高公德修养,在今后进入社会就业,具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共同改良中国新世纪文明生活的习惯。千万不要请某某大师讲一大堆听来让人烦困的理论,那种德育似的教学课程,并不能够改变一些大学生的生活恶习。
在我们的教育专家寻求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水准的同时,我不得不担心社会的染缸效应有可能会让善良的教授们跌破眼镜。因为,职业高中毕业和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的群体远远大于大学毕业生,何况,中国还存在数以万计的文盲,我个人的见解还是需要认真反省我们的小学和初中以及高中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一百分,那么,学生独立考试分数占多少?团组合作解答分数占多少?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分数占多少?有教育专家研究这样的教育方式吗?如果我们规定,小学生在假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几本教学范围外的科技书籍,并写几篇相关的科学小论文,应该比假期作业更有意义,国外的学校经常是这样要求孩子在假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快乐教育,在美国、澳大利亚早已经非常普及了,我们中国的孩子快乐吗?也许有快乐的时候,但可能是在网上与不相识的人对骂,听说不会骂就不算本事,我的确认识这样的孩子,而且为数不少。
居住在这样的人群中,难免让人浑身的不舒服,被优化过的留学生,当然就不习惯回到这样的生活圈子里了。
另外,我们民营企业内部浓重的家族管理情绪;公有企业那种沿袭久远的干部体系,让“海龟”们找不到发挥才智的平台,对中国就业环境的陌生和心理排斥,也是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又申请移居他国的动因,能够回国就业和创业的,大都是有志向的留学生,但他们接受过的西方教育和人文领域的生活习惯与中国目前生活和就业环境的现状相差甚远,如果野鸭变成了天鹅,还会留念哪个干枯的沼泽地吗?我们的领袖说的好:现在不回来,以后会回来的,我相信这个未来的事实,所以,不回国就业,有太多的理由。既然有自由的空间选择,所以开心可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