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系统
俄罗斯25日利用“质子—K”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3颗“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格洛纳斯”系统与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类似,由24颗卫星组成,按计划将于2010年完成部署,目前共有14颗该系统卫星处于工作状态。
“格洛纳斯”系统的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82年10月系统首颗卫星入轨,从1993年到2000年,先后有20余颗卫星并网。然而,俄罗斯曾经严重的经济衰退阻碍了系统更新,由于卫星发射间隔太长,老化严重,“格洛纳斯”一度只剩6颗卫星能够运行。2004年底,印度宣布加入该系统的研发,这无疑为近乎山穷水尽的“格洛纳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一年中,俄罗斯分别两次(包括此次)将6颗系统卫星送入轨道,至此“格洛纳斯”已经完成了17颗卫星的部署和更新,按计划当系统的工作卫星数量达到18颗后,系统就可以开始发挥导航定位功能。
“格洛纳斯”是俄全力打造的一张航天王牌,对打破美国主导的太空秩序和军事霸权以及卫星导航市场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格洛纳斯”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俄可以摆脱美国GPS的限制,在可能的军事冲突中不至受制于人。美国GPS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于1993年全面建成,该系统提供的精确定位信号被包括俄在内的世界各国所采用。但是,为了防范“某些国家”的军队利用该系统威胁美国,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更要命的是,由于美国独占该系统的拥有权,一旦发生涉及自身的军事冲突,美国必然切断导航信号供应。空军某部战略研究员戴旭认为,实现卫星导航系统多元化是俄罗斯必然采取的动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等于没有属于自己的眼睛。”
“格洛纳斯”一旦建成也可以帮助俄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美国在开发GPS之初更关注其军事作用,然而随着卫星导航在通讯、探矿、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GPS的商业价值被充分开发。GPS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每年以38%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GPS市场达到了创纪录的310亿美元,这个大“蛋糕”俄显然不想放弃。然而,在美国GPS相对完善以及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计划加紧开发的双重紧逼之下,俄究竟有多大能力和资金维持“格洛纳斯”这个“天眼”实在是未知之数。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比拼
“格洛纳斯”定位精度1米
由24颗卫星组成,军民两用。1995年,俄罗斯完成24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加1颗备用卫星组网,耗资30多亿美元。“格洛纳斯”系统目前共有14颗处于工作状态的卫星。此次新发射的3颗卫星投入运营后,该系统的工作卫星数量将达到17颗。俄罗斯计划到2007年使“格洛纳斯”系统的工作卫星数量至少达到18颗,开始发挥导航定位功能。整个系统按计划于2010年完成。届时,该系统导航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定位精度可达1米,用户将可以不间断地获得相关物体的准确坐标信息。军事专家指出,无论是对付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还是打“太空战”,该系统都是俄手中的“王牌”之一。
GPS定位精度要达到1毫米
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GPS系统耗资200多亿美元,初始作用是为美军方在全球的舰船、飞机导航并指挥陆军作战。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每台GPS接收机无论在任何时刻、在地球上任何位置都可以同时接收到最少4颗GPS卫星发送的空间轨道信息,通过对定位信息的解算便可确定该接收机的位置,从而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经度、纬度、高度)定位导航信息。1994年,美国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权,但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精确度约为10米。据悉,美国目前正在设计试验新的第二代工作卫星改进系统,计划发射20颗卫星,定位精度将达到1mm。
“伽利略”本月首发实验卫星
1999年,欧洲提出“伽利略计划”,准备投资36亿欧元,向高度为2.4万公里的太空发射30颗卫星,组成“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欧盟指出,该系统将主要服务于民用,提供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定位服务。按照原计划,“伽利略”系统首颗实验卫星将于本月26日发射,但目前已被推迟到28日发射。欧洲航天局表示,2008年还将发射4颗实验卫星,至此完成实验阶段的工作。2004年10月9日,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将投入2亿欧元参与“伽利略计划”。据悉,中国是正式加入“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国家,并且将拥有这一系统20%的所有权和全部使用权。(记者倪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