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庭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品行塑造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社会成员成长的"第一课程",孩子的习惯养成、品行塑造、心理发展等个人素质很多是在家庭里形成的,社会成员要顺利实现社会化,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在实现社会化之后,家庭同样承担着帮助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好坏,常常是导致社会成员性格品质优劣初始的、直接的因素。 孩子的许多习惯、品行的养成,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取向,在家庭里就已初步定型。
追溯当代黑帮分子的成长及犯罪轨迹,我们经常会发现,父母教育子女无方,正是子女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始动因。某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对子女的生活日常需求过于大方,对子女业已暴露出的恶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庇护,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大手大脚,在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上,惟我独尊。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把物质利益的追求当成生活的最主要目标。当这种物欲无限制地膨胀,而又不能从正当渠道获得满足时,就可能想方设法通过非正常渠道来充填贪得无厌的胃口。
其中,结帮组派,从事偷、抢、诈、骗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恶劣手段。 如辽中流氓集团头子王涛,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其父是辽中县某局的局长,伯父曾担任过辽中县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哥哥在司法机关工作。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利的下一代,却给辽中人民带来一头害群之马。王家的长辈一向认为,王涛不会变坏,对他要求不严,过于放纵。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人士,也看在他父辈的面子上,或多或少地给他某些"关照"。早在王涛从部队复员回县时,就分配到一般人难得进的县某局上班。可是他并不珍惜,成天不好好上班,跟一帮赌徒混在一起,这种劣行未得到庭的有效制止,以致他后来建立黑帮,占山为王,成为辽中恶霸。
1996年北京侦破了一个拥有近20名案犯的犯罪集团,其头子候登榜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兄长都是本分人,可是,由于他在家中是老小,父母对他溺爱有加。他不思上进,无心读书,初中未念完就辍学回家,成天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家人却没有及时出面干预和制止,最终堕落为一名黑帮首领。同在该集团的骨干成员、19岁的严寒,父母都是工人,工作上努力积极,都曾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这对夫妇对他们的长女却失之娇纵,竟眼看着她在贪欲和坏人的引诱下成为黑帮成员。"寒血党"骨干之一的简锋,他的爷爷有3个儿子,唯独只有简峰的爸爸生下简锋这个男孩。这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伯伯都视他为掌上明珠,造成他从小性格粗暴,目中无人。
在学校不尊敬老师,上课抽烟,老师批评他,他就骂娘;在家里他要怎样,家人不敢说个"不"字。以后在帮中,强奸、抢劫、盗窃,简锋勇往直前,处处当先。 有些黑帮成员,尽管生活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但有的父母素质低下,长期不和,经常吵闹,孩子没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感情上失去了对家庭的依恋,经常负气出走,在社会上受坏人的引诱而加入黑帮。
有些人因为从小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怀和爱护,导致人格的扭曲,长大后,也会走上犯罪道路。"寿字帮"中排行第十三、四肢发达、风狠残暴的李刚,自幼就生活在一个缺乏教养的家庭里。从小做人的道理没学到,恃强凌弱的本事倒在父母的打骂之中大有长进,家庭的畸形教育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暴徒的条件。在1992年破获的全国首例特大液体毒品走私团伙头子李山的堕落的原始心理动因,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家庭对他的冷漠。在许多黑帮分子的档案里,都有关于他们家庭情况的记载。
有的家长与儿子同桌共赌;有的明知孩子偷盗却佯装不知;更有甚者,儿子偷鸡老子吃了不解谗,竟带着儿子再去偷。 当代中国家庭模式主要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或残缺)家庭几种。从对孩子的生活、行为及品德培养的效果看,核心家庭最佳,主干家庭其次,残缺家庭最差。来自残缺家庭中的黑帮分子,大多从小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因父母离异产生的残缺家庭,家庭关系大多比较紧张。
父母长期对抗,对子女的照顾教育就会相对放松。他们在就学期间,终目带着抑郁的心情走进学校,看到同学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学习、游戏、生活,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长期无人照顾、监督,也给他们创造了更多自我放纵、胡作非为的机会。只要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引诱或不健康因素的驱使,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比核心家庭的子女要高得多。1992年湖北公安县某派出所查获了一个由20多名未成年人组成的流氓淫乱集团,其成员的父母对他们均疏于管教,其中一个父母早亡,从小在福利院长大。
另一个犯罪集团的成员苏某,因父母离异而跟父亲生活在一起,但父亲是一个惯盗犯。父行子效,苏某加入黑帮,其势使然。 父母一方或双方在黑帮成员未成年时过早地去世,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据有关部门统计,残缺家庭中几乎有一半人心态失常,逆反、冷漠、动荡不定和压抑忧郁等非正常形心理在残缺家庭的子女身上尤为明显。因为精神受抑制,生计无保障,再受不良分子的引诱,他们可能作出正常家庭青少年无法想象的行为和举动。1991年侦破的武汉市特大抢劫杀人集团头子张明高,从小就是在这种残缺家庭中长大的。
家庭环境在孩子品行形成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孩子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在家庭"摇篮"中生活、娱乐、成长。父母不但要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物质条件,还要对他们的精神、品质正确引导,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爱。据统计,在我国有1/3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来自不良家庭。美国医学会曾做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有关青春期危险行为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学生和青少年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关怀、理解和爱越多,出现酗酒、吸毒、吸烟、自杀和性乱交等高度危险行为的机率就越小。
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专家莱斯米克说,通过对美国9万名七到十二年级学生的采访和对2万名学生家庭的调查查明,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在给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其他不同方式总和的6倍,而少用粗暴的方式比仅仅倾注情感还重要。中外研究统计数字都表明,家长除了给孩子的尽可能多的关爱外,还要注意的是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这在孩子青春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氛围对青少年行为取向存在误导因素,当前青少年结伙犯罪现象严重,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犯罪团伙成员已涉足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诸多领域;他们还经常出没于学校周围,敲诈勒索在校学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秩序。这些成员大多为未成年人,按照年龄层次,大多属于应该在校就读、接受教育的群体。然而,他们却过早地离开学校,流向社会,加入犯罪团伙,走上犯罪道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上邪路?除家庭、社会因素、个人素质因素外,学校社会教育教育存在误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及存在原因是什么,消除误区的办法有哪些,笔者拟作讨论。
黑帮中的未成年人成员,大多是学校的"双差生",即道德品质差、学习成绩差。而学校、社会对"双差生"的教育至今尚未找到一条标本兼治的路子。眼下"升学率"无疑仍是许多学校办学的一根"指挥棒"。投报名校、取优汰劣的竞争在每年一度的升学考试中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一些重点学校垄断了优秀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普通学校只能招收重点学校挑剩下的学生,这样自然会造成一些老师和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尤其是家住在重点学校附近的学生上不到重点学校,往往产生自卑感。学校的主要精力也多放在部分好生身上,对较差生或差生的关心显然不够。那些差生,家长把他们往学校一送了事,学校对他们又不关心,这些人在社会上游荡已是家常便饭。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这些人成了社会、家长、学校"三不管"的特殊群体,学习缺乏自信心,常常感到前途灰暗。
他们受社会上消极因素影响,或面对家长、老师和同学施加给他们的压力,往往由怕学到厌学,再发展到逃学。最近媒体屡屡报道学生集体离家出走的消息,其中很多就因为忍受不了学习负担和来自各方的压力。由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尚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辨别是非、抗拒诱惑的能力差,一旦遇到不法分子的诱惑强迫,或不良文化的引导,很容易加入黑帮,掉进罪恶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