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人才要在流动中才能更好地成长,思想在要交流中才能得到激活,新的学科要在碰撞中才能诞生。
我们高喊科技体制的改革已经二十多年,而人才的竞争淘汰流动机制仍举步维艰。几百万科技人员困守于所依附的单位,最重要的资源得不到激活和流动,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最大浪费。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位,人员一旦进入了国家所有的单位或企业,就成了单位的依附物。养于斯,困于斯,终其一生于斯,知识慢慢老化,思想逐渐陈旧。结果是科技人员总量越来越多,通过熬年头、发表垃圾论文获得高级职称的人员越来越多,科研经费更多地用来养人而不是做事,真正有才能的研究人员却难以发挥作用,只好被埋没或趁年轻跳到企业去谋生,同时新鲜人才的进入受阻,变成了一种淘汰才俊的机制。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研究重点和热点转移越来越快,需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以灵活的机制去参与竞争,而我们却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以僵化的机制和人才的沉淀、老化去实施周密制定的科技计划,去分配有限的科技资源,其后果可想而知。
对比国外,拥有一万多科研人员的德国马普学会在一个计算周期7—8年中,人才流动率为75%,即75%的人在马普的工作年限不会超过8年,就都换地方了,这种极强的自我表现更新能力保证了其在国际科学界的领先地位。反观我们,在改革力度比较大的中科院,制定了5%的人员年更新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度极大,可见人才流动阻力之大[1]。
人太多,其弊端可以说无穷无尽。举其要者:吃资源,包括吃事业费、吃科研经费、吃福利、占用硬资源。引起内耗,生出矛盾,尤其是素质低下者,起着老鼠屎作用。占用管理资源,管理者要耗费大量精力处理“人事”。负面示范作用,影响全体的积极性。等等。几年前,中科院就有学者和所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科院的情况是1/3的人努力工作,1/3的人也在工作,1/3的人在想法搞垮第一部分人,当所长最头疼的是那后1/3的人[2]。这种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如果有合理的竞争流动淘汰机制,焉能有后1/3的人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