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果研制大飞机,应该研制多大的飞机合适,我认为应该150吨级比较合适。这主要考虑到我们的研制生产能力,稍大一些意义不大,太大了则研制难度太大,需要的时间太长,150吨左右的飞机,用4台推力8.5吨左右的发动机即可,如果超过200吨,发动机推力就需要11吨以上。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战机用的WS-10(WS-10的最大军用推力在7吨多),以这样的技术基础研制8.5吨左右的运输机用的发动机,难度相对较小,基本上有把握在十三年的时间里研制出来,如果是11吨的发动机,技术跨度几乎达到一代,要提高一个技术等级,十三年几乎不可能做到。
在机体方面,我们过去生产过的Y-8、MD-80、MD-90都是几十吨的飞机,试制的Y-10样机也仅仅110吨,如果跨度太大,研制难度也会很大,还是150吨左右比较稳妥。
我认为,中国研制150吨级的大飞机是可以盈利的,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设备都自主研制,为了加快速度,可以发大钱寻求乌克兰、俄罗斯相关设计局的帮助,但必须掌握知识产权,发动机研制成功后还应该可以用于ARJ-21。整个研制应该可以发50亿美圆在13年内完成,2018年开始量产投入使用。
我认为,2018年,我国的军费将超过1400亿美圆,并将继续连年递增。2018-2030年,我军至少会装备100架这样的运输机、30架预警机、30架电子战机、30架战略侦察机、60架加油机,合计250架的需求。同期国际军用市场也至少可以出口100架,国内民航货运、邮政运输也至少需要100架,国际民航货用出口50架也不难,13年,生产500架,已经是很高的产量了,以全部研制成本50亿美圆计算,平均每架才分担1000万美圆的成本,完全可以确保盈利。
在民航客运方面,如果在研制之初便做好一机两型、先军用后客机的规划,并在设计中妥善安排,应该可以在军机/货机投入使用后3年左右(即2021年左右)发展出民航客机。二十年代客机的技术水平,当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客机,对电子设备、耗油率、环保、可靠性、可维护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更高要求,我们那时恐怕还不能满足全部需要。为了提高时常竞争力,可能需要在客机投入市场前期按照ARJ-21的模式安装部分国外的发动机、雷达电子设备等进口子部件,以后再逐渐安装更先进的国内部件。
即使和ARJ-21一样用进口组建,卖给客户后,主要利润也仍然是我们的,一价的利润仍然不会低于1000万美圆。只要获得了适航证,整个二十年代十年,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其他方式的支持下,卖给国内民航公司150架应该可以做到,出口100架也应该不难。
因此,仅2030年以前,中国的大飞机就可以用军用/货运型收回研制成本,再用客机赚取约35亿美圆的利润,加上卖零部件、提供售后服务的利润,更是可观,而且它在2030年以后也应该还有一定的市场。
如此丰厚的利润,还可以滚动投入到以后的新机研制当中去,使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有了研制生产ARJ-21和这种150吨级飞机的基础,中国要研制400吨级的飞机,也就有了坚实的人才队伍、技术和市场基础。如果发动机2015年立项,飞机2018年立项,并从战略高度投入巨大资源,应该可以在2030左右研制出来,使中国的航空工业彻底摆脱落后局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