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手,应先把大英帝国彻底干掉,再发展东线。
1、在敦克尔克的用兵上,元首估计是舍不得他的宝贝装甲部队,才命令停止前进,而后,又突然后悔,给了英国宝贵的6天时间,撤回30多万的英法部队,这些部队,虽然尽失装备,却是日后第二战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坚决打击,将以不少的代价,换来大英帝国陆军精英的覆灭!
2、对海军的发展关心不够,德国的陆军,在当时军队是世界第一,而帝国的海军力量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缺陷,帝国海军出入大西洋极为不便,应尽早占领挪威的诸多良港,用有限的海军力量尽早从海路对英帝国实行封锁。
3、对英帝国的空中打击不力,后期偏离目标。对岸基雷达站的持续打击和大规模的空中格斗,已使英皇家空军处于崩溃的边缘,再坚持数周的话,英帝国将失去对其领空的保护。而一次偶然的偏投,不但攻击目标偏离,更严重的是使英皇家空军有喘息之机,而帝国空军却因此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二、东线作战对困难估计不足和战略目标上的贪婪。
1、元首考虑到西线的英帝国已不能对欧洲本土构成实质威胁时,才发展东线的。但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得不用大量的军队盯住西线,在东线只投入300万军队。
2、没有充分估计到苏联的战争潜力。元首看到了苏联的幅员辽阔,却可能未估计到苏联的战争潜力的强大和文化积淀的深厚,一个夏季攻势推进到莫斯科城下时,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后勤补给困难,兵员补充也显得捉襟见肘,帝国甚至没有为士兵准备冬装!
3、即使在史实的情况下,帝国并非没有机会。在对待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这两个战略目标面前,我们的元首显得比较贪婪,犯了分兵之大忌!如能集全力攻取一处,另一处,则自然会在下一个战略行动中成为囊中之物!
4、战后统计,西线成建制向盟军投降的,有160多万帝国军队,而在东线,战争之惨烈也是有目共睹,值得品味的是,虽然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的时间是1943年的7月,而盟军真正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是1944年的6月,此时,苏联已经发动了近10次的斯大林突击,元首为什么不抽调更多的西线精锐补充东线?要是时间能更提前一些的话,比如1942年,估计北极熊掌已经成为元首的美味大餐了!!!
三、戈林的空头支票!
强大的帝国空军,完全葬送于戈林这头肥猪之手!!此人在战争期间开出无数的空头支票,其中典型的有:不列颠空战和空中打击、北非战役的空中后勤支援、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空中后勤支援等。不列颠之空战,就使帝国空军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东线制空权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