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无双lost转贴主题: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时的忧思:中国陷入“技术黑洞”后写
人的思维,简单来说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是大思维下面简称战略,第二种时小思维下面建成战术。
大个比方,将军说,我希望弓箭能射得更远。对于战略家来说,他所能想到的就是改变弓箭的结构,通过改变其性质来达到目的;而战术家所想,就是站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发射这样就能轻易地提高弓箭的距离。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你要问,战略家和战术家,谁更高明,这就无意义了。因为战术家的方法很明显需要的时间长,投入的工夫大;而战术家的方法,简单见效快,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必须要自己在另一方面又过人之长来弥补这段缺陷。因此在实战过程中,选择那一套方法,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想说的就是,中国现时的学习方式正是战术家在绞杀战略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回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你是面对战场的将军,你认为到底是战术家可行还是战略家的方法可行?我相信除非在敌我技术差距非常大的时候,才会使用的一套方法,因为在实战中,新的武器还未曾出来,自己这方就被消灭,那样再好的计划也是空谈。
同理,在现在的学习考试中,有多少人会真真正正地认真学习?请大家凭良心而问这个比例是多少?你不能否定在国内九成以上的“优秀”学生另可都钻几个考试题海,也不愿多研究几小个项目。反过来,那些愿意自发研究项目的中小学生,因为相对研究考试题海的时间少了,其通常都不会表现为“优秀”学生吧。
当然,我肯定曾经有人(现在应该还有,但比例上仍很少)能够脚踏两船,考试题海,自研项目两不误,那么大家认为这个学生还能不能追上潮流,和他班里的同学相处顺畅?一个不懂周杰仑,谈恋爱,超女……的学生,在班里和外星人差不多吧?
人人都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应试教育,但反问一句,考试到底是检测大家的平均水平,还是大家的最高水平。如果大家用考试冲刺的方法来表达出自己的水平,那么好,也同样希望这些人在现实生活工作创造中也保持那种冲刺精神,但很显然,更多的人只是把冲刺看作一劳永逸的垫脚石,换句话来说,这和大跃进时辕出一辙!故此越来越多的人思考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最高水平,而不是如何培养自己拥有最高水平。就好比打那场仗一样,跑到山顶去射箭,远比改良弓箭简单实惠,当我把你打下去之后,你又再好的弓箭也要上缴。
故此,这思维的延续就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对于一个水平相访的敌人来说,这不失为速战速决的好方法。但如果遇上一个本身比自己强大很多,而要和自己打持久战的敌人来说,整个局面有得改观。
又举回上面弓箭的例子,加入其中一方(甲)改良弓箭的技术员高于另一方(乙)的话,甲本身就不会急着去消灭另一方乙。因为乙,就算跑到高地上去,依然不能逃离甲的攻击,故此他只要永远地保持着优势,已就永远那他没办法。它可以生出很好弓,然后遗留给乙(当然甲留给自己的弓要比遗留给乙的好),当乙拿到甲的优良弓之后,自己的劣质弓就会逐渐被淘汰。然后乙就会跟从甲遗留下来的优良弓去发展,当然,由于甲比乙先起步,因此乙的每一个进步,甲就算不能说了如指掌,但也看的通透。故此每当乙的弓升级一次,甲自然就能生产出一种克制乙的武器出来,如此循环。乙最终只会发现,甲的武器永远比他高明,假如竞争之中再加入一个和乙相仿丙话,那么甲就是同时吸收乙和丙的经验,如此类推,甲和乙丙的距离只会越建拉大。当然如果大家说乙和丙联盟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另一种说法,而不在这个话题内,只要二者还是在用着甲的弓,其本身就难以超越甲。
故此长远的发展,一定取决于创造,毛的《论持久战》不能离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样抗战的时期小日本也要在东北建立军农工基地!因为所有的战略家都不能离开生产,离开生产就没有长远发展!
把生产细看,提高技术才就是战略意识,而技术也分有,材料方面的技术,和人员方面的技术,这就好比,当你开着F-22和你开着J-10你所想到的战术截然不同一样,我们不能堕入唯武器论,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武器的战术。
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战术战略平衡才是其长远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并不是说在学校中看见傲视全球的考试成绩,而到了实验室中,发现创造力严重不足。由或者说,“十分有才华”连大学都进不了,只好去当农民,过的若干年后,报纸上登出某某农民发明了什么特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