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学院研究无人侦察机运用 研制特种侦察弹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主人公小传:钱立志,43岁,炮兵学院兵器工程教研室教授、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我军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国家“求是奖”获得者,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和军队教学科研高等级奖励25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全军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

5月23日,对钱立志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由16位军队院士和科技精英组成的解放军代表团首次亮相,年龄最小、成果显著的他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

钱立志带头创建我军首个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主持研制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型特种侦察弹等一系列信息化弹药;他立足现有装备革新,探索出高效益、低成本的科研路子;他坚持用“打赢”标准指导教学、用“战场”需求牵引课堂,培养出一批作战部队急需人才……

使命在肩脚步急,钱立志步履匆忙跋涉在科技强军路上,用行动吟唱了一曲精彩的人生赞歌。

攻坚破难,40余项课题服务战斗力

在钱立志26年的从军履历里,曾3次转行,4次改变研究领域。他先后在6个教研室工作过,从事的专业有7类,担任过多个新型学科专业的带头人。

无论从事熟悉的专业,还是进入全新的领域,钱立志始终立身院校科研教学舞台,瞄准未来信息化战场需求攻坚破难,先后主持军事前沿课题40余项,项项服务部队战斗力。

钱立志在对信息化战场进行研究后发现:空中侦察能发现80%的战场目标,而地面侦察只能发现15%的战场目标,这一对比凸现了空中侦察的特殊优势。当总部赋予炮兵学院创建“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时,钱立志主动请缨,担负起无人机控制导航和军事应用研究的重任。

专业创建之初,钱立志面前关隘重重,理论体系、人才队伍、实验室和模拟训练器材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此,钱立志遍访参与无人机研制的科研院所和专家教授,查遍国内无人机相关资料,和教研室人员一道整理出600多万字的教学资料,编写出《现代无人机技术》等27本教材,研制出国内首个无人机训练模拟系统,并在教学训练实践中成功解决无人机雨中飞行、超风速发射等应用技术难题,使无人机这一新装备很快在院校形成教学能力,在部队形成战斗力。

当无人机成为传统炮兵“宠儿”的时候,钱立志却在用战场的需求去审视它:无人机运用系统装备庞杂,战场突防能力受限,能否克服无人机的这一“软肋”,研发一种造价更低廉、突防能力更强的战场侦察新装备?于是,他大胆提出研发让炮弹长上“眼睛”的某型特种侦察弹的构想,并立即展开对这一全新领域的探索。

要在普通炮弹上安装侦察设备,发射到目标空域实施空中侦察,抗过载问题是该弹研制过程中最难攻克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从“几百个重力加速度”到“几万个重力加速度”,钱立志带领课题组经过苦苦求索,终于攻克这一技术难题,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侦察炮弹诞生了。

初战告捷,钱立志没有停步,从“单一研发”到“链式效应”,致力于研制系列信息化弹药,填补了多项空白,为提升多种武器装备作战性能提供了支撑。目前,钱立志运用某型特种侦察弹的研究成果,主动与有关部队进行联合攻关。课题完成后,将显示出巨大的军事效益。

精打细算,趟出低投入高产出科研路子

一说搞科研革新,有人会觉得不花大价钱是搞不出名堂的,这也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认识误区。而钱立志主持研发的科研成果,项项实在管用,但每项花钱都不多。

把科研基点选定在立足现有装备革新上。钱立志认为,我军装备大部分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传统装备仍是主体,只有把科研革新的根基建在立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是避免浪费的最好途径之一。在研制某型特种侦察弹时,可供选择的载体有多种火炮,钱立志多次论证,反复考量,果断选用膛内过载大、试验难度大、最具挑战性的炮种,原因是该型火炮部队装备数量大、实用性能好,炮弹生产成本低,易操作,一旦研制成功,既可避免火炮装备更新换代,还能大幅度提高炮兵作战能力。他着眼无人机与地面炮兵的信息“链接”难题,革新出便携式无人机侦察信息接收系统和空中侦察非线性处理系统,仅花费10多万元,便实现战场情况的“现场直播”,推进了陆空一体化联训联战。

坚持拿来为我所用,不搞重复建设。进行信息化弹药研制,涉及多个学科的技术支持,钱立志每着手一个研究项目,都认真检索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自己的科研革新中。一次,一位助手提醒他:能用自己的技术最好,以免影响成果的署名权。钱立志说:“科研革新是不分界限的,有兄弟单位的最新成果,就要拿来为我所用,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

钱立志在科研革新中能省则省,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来。与他有项目合作关系的单位都说,别看钱教授掌管着成百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但他花钱比谁都精打细算。出差调研,他都是住军工厂招待所,吃的是工作餐、方便面。买科研所需设备,都是货比三家,再三压价。

为做到节俭,他尽量用低成本代替高成本做原理性试验,设备和器材能自己动手做的就自己做,修旧利废能用的就尽量用。在某型特种侦察弹系统研制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回收利用打过的实验弹,把没有损坏的器件拆下来,重新组装使用。就这样,从开始实验到最后成功,总共才用了280发实验弹,比预算的600发节省一大半。

创新教学,培养作战部队急需人才

“课堂连着战场,人才决定成败。教学如果无法与实战接轨,今天课堂上的学员也许就会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这是钱立志常说的一句话。

长期以来,钱立志在致力科研的同时,仍以一名军校教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打赢”标准指导教学,用“战场”需求牵引课堂,着力为作战部队培养急需人才。

在教学中,他严把“教、学、用”三个环节,始终坚持开课前召开教学联席会,通过座谈摸清学员的底数和要求。联系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实际修改教案,做到不写出新教案、不试讲几遍,决不走上讲台,力争把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启迪学员。

钱立志还不断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总结发明了“残缺教学法”:在讲课时将教学内容进行跳跃式讲解或故意将某项内容不讲完整甚至有意讲“错”,然后结合布置作业让学员进行思考,待下一节课进行纠正或补充完整,给学员留下充分的发挥、创造余地。通过这“一错一正”、“一缺一整”的递进,学员的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为培养出与部队装备发展同步的急需人才,钱立志充分利用自己科研项目多、成果丰富的优势,不断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从去年开始对即将毕业的学员增开了信息化弹药课程,深受学员欢迎。他还借助科研实践平台,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员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之中,让他们在手把手帮带中获取知识,接受锻炼,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钱立志还与毕业学员建立联系机制,跟踪其成长情况,采取定期通话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指导他们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学员后国丰毕业分配到某无人机大队任职后,钱立志指导他结合装备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某型无人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科研革新,编写出《无人机维护手册100例》等教材。目前,后国丰已走上该无人机大队大队长的工作岗位。

“名师麾下,高徒辈出”。据学院跟踪了解,钱立志培养的学生,已有一大批走上了团长、营长、连长等各级主官的工作岗位。全军无人机分队的专业干部几乎都出自炮兵学院,而且大都是钱立志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在部队军事训练实践和重大军事演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