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研发巡航导弹潜艇威慑周边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我国海军主要的对手是美日海军以及南海周边的国家,美国和日本舰队基本具备完善的反潜体系,潜艇很难有抵近发动鱼雷攻击的机会,重型远程反舰导弹自然是攻击的首选武器,比如苏联“奥斯卡”级核潜艇,对美日舰队具有致命的打击能力。但攻击核潜艇技术非常复杂,造价太高,难以大量装备,我国海域多为浅海大陆架,核潜艇受反应堆的制约,其体积庞大,不适合浅海作战,因此不适合我国海军大量装备使用。而水面舰艇攻击航空母舰更加困难,即使采用隐身设计,攻击舰艇也很难保证不会被对方的巡逻飞机发现,一旦被发现,攻击行动也就很难成功。因此,上述装备均不适合作为我国海军打击航空母舰编队的中坚力量。弹道导弹是打击航空母舰的有效武器,但对付中小型军舰,就不是很有效的。

我国目前装备的常规潜艇,虽然可以胜任我国领海内的作战环境,但攻击手段有限,只能携带数量不多的远程反舰导弹,不足以对航空母舰编队发动饱和攻击,至于鱼雷攻击,要看运气,毕竟航空母舰的20公里半径的防卫圈还是比较严密的,即便突破反潜防御圈,一旦鱼雷发射,潜艇也暴露了自身的存在,安全脱离可不是容易的事。

在处理领海权争端方面,往往需要在危机出现海域向对手展示武力,但这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手段,水面舰艇很适合显示军事力量存在以及执行巡逻、拦截、执法等任务,但如果争端尚未激化,就大规模调动水面舰艇前往事发海域,反而会使争端迅速升级,使我国外交方面失去灵活性;如果改派常规潜艇去,能做到隐蔽调动,不会使争端迅速升级,但常规潜艇适合隐蔽攻击,不适合执行展示武力以及执法的任务,核潜艇虽然攻击能力非常强大,但用于执行上述任务也是不合适的,反而不能起到有效威慑对方作用。

基于上述任务的需要,我国需要的导弹攻击舰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能携带大量重型导弹,拥有较强的自卫防空火力,而且制造技术必须成熟可靠,吨位也不能过大,能适应浅海作战,造价不能不太高可以大量装备,水面航行性能优越,同时具备水下中低速安静航行性能力。显然,只有常规潜艇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但达到上述要求有两个设计难点,首先,舰体线型设计方面,众所周知,二战事德国潜艇采用长刀型船体,水面航速可以达到20节以上,但水下航速只有5节,且流体噪音很大。现代常规潜艇采用水滴型船体,水下航速可以达到20节以上,流体噪音小,但水面航行时受兴波阻力影响,航速最大只有15节,潜艇很难同时兼顾水面和水下的航行性能,这是个设计难点;其次,以前潜艇发射武器基本用鱼雷管或垂直发射管,鱼雷管数量有限,不能大规模齐射反舰导弹,而垂直发射管虽然解决了发射率的问题,但必须穿透潜艇的耐压壳,使耐压壳结构变得复杂,制造难度很大,还会降低耐压壳强度,而且,垂直发射技术设备复杂,造价高;更为糟糕的是,大量导弹存放在耐压壳内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俄罗斯“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无情的证明了舱内存放大量武器的危险性,也同时证明了外置武器的安全性:24枚巨型反舰导弹无一殉爆,否则,“库尔斯克”号将彻底粉身碎骨。因此,大量携带的反舰导弹最好放置在耐压壳外面。

根据上述任务要求以及设计难点,参照前苏联一种特种任务潜艇的双船首设计,我提出设计方案如下:(图1)

这是常规动力的AIP潜艇,与现有的常规AIP潜艇不同的是,该艇拥有两个舰首,一端采用适合水下航行的类似水滴型的舰首,另一端采用高速舰艇的劈水舰首结构,潜艇水线下部分倾向于水面高速航行的线型,水线以上的部分倾向于水下安静航行的线型设计,通过线型的优化和折中设计,部分牺牲了水下高速安静航行的能力,来确保水面高速航行的性能;水上航行时,劈水舰首向前,能有效抑制兴波阻力,因此拥有其他常规潜艇所不具备的水面高速航行能力;潜航时,水滴型的舰首向前,虽然与纯水滴型船体潜艇相比,潜航性能有所下降,但能确保中低航速下的安静航行,这和其他常规潜艇相似;

为了配合该艇独特的航行方式,该艇采用全电液混合驱动方式,为了达到水面高速航行的要求,在潜艇的舰桥内,设置了两台燃气轮机,驱动发电机和液压泵,为潜艇的推进电机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30节以上;发电机用于向电池充电,液压泵为推进器的液压马达推进器提供动力,泵推推进器安装在两侧,推动潜艇前进;推进器可以转向180度,以适应水面航行和水下航行的不同要求,水下航行时,同时兼有前水平舵的作用。,潜艇的舰桥也自然比普通潜艇大许多;水下航行时,采用蓄电池的电力或AIP发电系统来驱动,可以以5~10节的航速安静潜航,必要时,最大潜航速度可以达到16节以上的航速。

与以往常规潜艇不同的是,潜艇的主耐压舱采用了双耐压壳并列的设计(图2),这样可以在增大潜艇吨位的前提下,吃水增加的有限,能适应浅海作战的要求。在耐压壳上面,横向布置了8~12个导弹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均可携带4枚重型反舰导弹或者16~28枚防空导弹,每枚重型反舰导弹均放置在独立的耐压发射筒内,小直径的防空导弹根据直径大小,采用4枚一组或7枚一组,每个耐压发射筒内一组,平卧在双耐压壳上方,采用液压上仰倾斜发射方式,在水面航行状态下发射。对我国海军来说,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导弹发射方式,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齐射大量反舰导弹,而且回避了垂直发射的诸多难题;导弹发射完以后,这些空发射筒还可以成为耐压壳的防护罩,保护耐压壳不受上部攻击的伤害。由于导弹发射箱平卧,形成了宽大平坦的潜艇甲板,足够保证直升机的起降,使艇员可以非常方便的活动,也为执行海上执法等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方案唯一的不足就是导弹不能在水下发射,但对于注重水面作战的潜艇,这不是个太大的缺点。

由于潜艇执行任务的高危险性,因此不可避免会有损失,以往由于潜艇缺乏逃生系统,一旦战损,往往人舰同沉;为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护优秀的潜艇兵,该潜艇在耐压壳上方,设有多个逃生舱,逃生舱能耐1000米水下的压力,足够容纳全体艇员。一旦潜艇在水下受到致命攻击,艇员迅速进入逃生舱,逃生舱以爆破方式与潜艇分离,携带艇员浮出水面,并以舱内储备的食品和淡水,帮助艇员坚持到救援人员赶到。

上述的设计,基本能够满足我国海军的要求,与其说这是一艘潜艇,不如说他更像一艘多用途隐身导弹攻击舰,如果要命名的化,暂且称作巡航导弹潜艇,他的隐身能力不是来自隐身设计,而是来自于他能潜水,这是任何水面隐身舰艇都没法比的。

他的主要任务是:一旦与美日发生严重海上危机,多艘巡航导弹潜艇组成编队,作为应付危机的第一梯队,迅速赶赴危机海域,利用潜艇自身的高隐蔽性,在敌方舰艇编队航线上待机,接近敌方舰艇编队后,如果双方还没有正式开战,潜艇就浮出水面,利用自身独具的水面高速性能,死死钉住对手,与敌方主力舰保持10公里以内的距离,所有导弹发射筒全部进入发射状态,目标射击诸元全部输入导弹,随时可以发射。就如同直接用手枪顶住敌人的太阳穴,给敌方制造压力,迫使其放弃行动。一旦发现对方开火,立即齐射全部导弹攻击预定目标,由于距离太近,没有什么军舰可以逃过这数十枚重型导弹的毁灭性打击,当然,潜艇自身也会有损失,但只要敌人被有效消灭,这点损失是值得的;如果双方已经开打,那潜艇无须接近航母编队,只要根据敌情通报,将敌舰数据输入导弹里,立即上浮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齐射所有导弹,然后以水面航行高速撤离,如果遭反潜机跟踪,立即发射远程舰空导弹予以歼灭。如果遭遇航空母舰的攻击机,潜入水下,躲避打击,反舰导弹是攻击不了潜艇的。总之,遇到少量飞机我就进攻,遇到大批飞机我就下潜。

巡航导弹潜艇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应付低强度的海上争端,进行海上巡逻和执法,维护国家的海上主权。在发生海上争端的时候,巡航导弹潜艇编队立即出动,以白天水下航行的方式,夜间可以用水面航行方式,快速赶到出事海域,然后潜伏,静观事态变化。如果争端通过外交手段得以化解,巡航导弹潜艇就悄悄返航,不留任何痕迹;如果争端升级,外交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武力威慑,巡航导弹潜艇接到命令后立即浮出水面,向对手显示我方的军事存在,并执行海上检查、拦截、驱赶等任务,维护我国的海权。如果对手屈服,同意我方的外交解决方案,巡航导弹潜艇在争端结束后立即可以返航;如果对手采取强硬对抗手段,巡航导弹潜艇立即对其海军有生力量和空军基地进行打击,并在空军的配合下,对敌手进行海空封锁,此刻,我国水面舰艇部队和核潜艇均可以投入战斗,巡航导弹潜艇继续配合水面舰艇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直到争端结束。

我所说的巡航导弹潜艇并不是取代我国的潜艇和核潜艇,他也不能替代水面舰艇,他的作用是针对我国经常面对的海上争端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海上作战兵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海军装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