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施基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自从90年代末中国引进了“现代”级驱逐舰(136/137号)以来,“施基利”就和中国海军结了缘;后来我们在052B型(168/169号)新型导弹驱逐舰上和改进型“现代”956EM型(138/139)上面也看到它的身影;最近我们在最新建造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上又发现了它的踪迹。看来“施基利”已经成为了中国海军21世纪初水面舰艇防空的中坚力量。但是,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研制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导弹系统能够担负这样的重任吗?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来自空中的威胁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美国一个航母战斗群在一次攻击中就可以发射200枚以上的反舰导弹,这样的饱和攻击力度是传统的防空武器系统所无法对抗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和装备超音速反舰导弹,例如印度的“布拉莫斯”、台湾地区的“雄风3”型等,也给舰艇防空提出了新的挑战。“施基利”虽然是一款性能不错的防空导弹,但毕竟研制时间较早,对这些新的威胁恐怕已有些力不从心。
由于“施基利”在中国海军的重要地位,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我们知道052B已经装备了改进型的SA-N-12系统,不仅作战范围扩大到了38千米,同时还提高了导弹拦截海上低空、超低空及掠海目标的能力。但是“施基利”对抗饱和攻击能力差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因为052B驱逐舰把照射雷达从“现代”级的6个减为4个而被削弱了。在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中,虽然168舰表现出色,但是俄军官兵却因168舰的防空火力通道数目少于“现代”而颇不以为然。
“施基利”另一个为人诟病的问题是其单臂式发射架发射速率低,限制了对付多目标的能力。最新型的054A导弹护卫舰据说将装备垂直发射型的“施基利”,这一问题应该会得到解决。但是从054A的模型图分析,其照射雷达数量也仅仅为4个,这样一来,即便导弹的发射速率提高到了每1~2秒1枚,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火力通道数目的瓶颈。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对“施基利”的改进必须进行到底!要解决对抗饱和攻击的问题,对“施基利”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进行改进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佳的制导方式就是TVM制导。
TVM制导方式实际上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和指令制导方式的一种有机结合,由于其雷达反射波接收器在导弹上,制导精度比指令制导高,且不会受射程远近的影响;而弹道轨迹解算由载舰进行,导弹上无需复杂的计算机,可以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最重要的是,由于TVM制导方式仅需要照射雷达在导弹飞行末段的最后5~10秒进行连续照射,而不像半主动制导那样需要全程照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宙斯盾”/“标准”、RIF-M、“爱国者”等导弹系统都采用TVM制导的原因。
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制,现在已经掌握了TVM制导技术,并成功地应用在HQ-9型导弹上。将TVM制导进一步用于“施基利”的改进是合乎逻辑的(这有可能就是052B和054A上减少照射雷达数量背后的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垂直发射装置对抗多目标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有理由相信,所谓的HQ-16就是这样改进之后的“施基利”。
中国对“施基利”/HQ-16的改进不会仅限于此,在HQ-16的基础上,至少还有以下改进措施可以被采用:
1、由于采用TVM制导可以减轻弹上计算机的重量,此外由于制导精度提高,也可以适当减少战斗部重量(目前的9M38M1战斗部重达70千克)。这些重量可以用来增加推进剂以增大射程。如果采用更先进的推进剂,HQ-16的射程应该可以增加到50千米以上(姑且称之为HQ-16MR);
2、由于TVM制导精度不会随着射程增大而降低,可以参考“标准”导弹的改进方式,通过增加一级固体火箭助推器,将HQ-16的射程进一步增大到75千米以上(姑且称之谓HQ-16ER)。导弹的长度自然会增加,但只要我们的垂直发射装置是模块化的设计,就应该不是问题。这样,一艘舰通过搭配一定数量的HQ-16MR和ER,就可以同时覆盖中远程的区域防空,任务灵活性大为增加;
3、最后,还可以搭配红外末制导寻的器,发展出双模(半主动雷达+红外)制导型的HQ-16;或通过移植已经研制成功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导引头技术,发展出主动雷达制导型的HQ-16,成为能兼顾区域防空和点防空的多面手,甚至将来具备一定的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
通过不断的改进,“施基利”将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形成枝繁叶茂的一个导弹家族,成为中国海军的“标准”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