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军有什么装备在世界首屈一指的话,新型系列高原工程装备当之无愧。据悉,目前为止,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专门针对高原环境作业的工程装备。总装陆装科研订购部及其所属的科研所、军代局运用创新思维,引导企业采用技术集成的方式,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就成功完成高原工程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给我军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警钟长鸣:工程装备高原环境适应性差已成瓶颈
镜头一:2000年春夏之交,西藏海拔近5000米的米拉山口。
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工程装备高原全面适应性检验正在进行。驻藏工程兵部(分)队几乎拿出了所有的家底,欲在首长机关面前一试身手,结果却令人触目惊心:仅仅百余公里的拉动,用了近一天的时间,在丢下一路故障装备、洒了一路油的情况下,勉强到达指定地点,甚至一些新启封的装备连开出库房都困难。干起活来,这些在平原地区威力巨大的铁家伙,一下子变得筋疲力乏,作业功率竟然下降50%。在高原环境下,机械功率下降,人的体力也是一样。操纵一趟机械下来,战士们疲累得几乎虚脱的样子令人心疼。
镜头二:2002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中国宣布在中阿边境一线进行封控。担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命的工程兵部(分)又一次成为焦点。虽然总部紧急调拨了一批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工程装备,但在高原面前,这些新装备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机动性差、作业率低、故障率高的痼疾仍存。
高原地区工程兵分队担负着繁重的维稳戍边、抢险救灾任务,如此表现怎能满足未来反恐战争的需要?
2002年10月,总装科订部机关及时组织工程兵装备论证试验研究所和工程兵军代局的技术人员赴新疆军区对高原地区工程装备的使用状况和需求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研制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工程装备已经迫在眉睫。
谋求跨越:先进高原工程装备靠创新思维催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高原型工程装备的研制了,但限于技术条件限制和各种其它因素,这个问题始终没能够很好解决。
面对着急等装备的部队官兵,如何谋求跨越式发展?如果按照常规的军品科研立项程序,如此规模的装备研制,也许要等上若干年,耗费科研经费上亿元。数量有限的军费还要满足日后订货的要求,不可能在先期进行那么大的投入。
面对这道难题,总装机关做出了漂亮的解答:合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地方企业“自筹资金、自担风险、自主开发、军方参与”的原则,军方在产品研制阶段不投一分钱,而地方企业按照军方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自主研制。
2002年5月,总装机关组织在青海西宁召开了由一线部队、科研院所、国内有实力的生产厂家共同参加的高原军用工程技术研讨会。探讨了高原环境对工程机械使用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初步形成了高原军用工程机械的技术要求。
会后,工程兵某所的专家根据会议精神,结合部队调研的结果,很快拿出了《高原军用工程机械通用技术要求》。当年12月,再次由总装机关组织在柳州召开由工程兵某所、工程兵军代局和机械生产及配套厂家共同参加的技术协调会,会上统一规范了通用技术,确定了采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集成的方式并遵循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标准进行装备研制的思路,并初步审定了技术方案。由于会议从材料、动力系统、燃料、液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统型和规范,有些企业一时还接受不了,为此一家企业老总专门找到负责此事的科订部工化局副局长冯德坤请求通融,冯德坤当场答复他:“通用化要求不能有一点含糊,假如你们执行起来有困难的话,我们另找其它企业。”令那位老总非常尴尬。
由于组织得力,在2003年2月召开的技术方案评审会上,有11家企业的技术方案一次通过,其综合性能指标世界领先,解决了高原机动性、功率下降、低温启动等世界性难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复杂的型号研制设计,这也创下了我军装备研制的一个纪录。年近7旬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杨红旗先生在专门写来的贺信中高度评价:“十二种军用高原工程机械产品,是当前国产工程机械高水平的装备。这些产品对装备部队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工程机械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只争朝夕: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抓好样机试制
2003年4月,“非典”疫情爆发。此时,正值高原军用工程机械样机生产关键阶段,给工厂的生产带来了较大困难。
首先是配套件的采购和发运遇到难题,由于出差受限,主机厂家无法派人落实。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必然影响进度。为此,总装机关以军品的诚信出面协调,有关配套厂家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按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有些项目虽然合同未能及时签订,还是及时发了货,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为及时了解“非典”时期各工厂的生产情况,机关要求各工厂建立生产情况报告制度,每周上报一次生产情况,特殊问题及时上报,做到信息畅通、情况清楚。同时,督促各工厂专门成立了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工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军代室总代表担任副组长,对高原军用工程机械生产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在这一过程中,军代表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拟制了《产品质量监督细则》和《产品质量验收细则》,一线军代表坚持跟班作业,严格按规定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并定期组织召开生产协调会,检查生产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