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装甲师立足现有装备现有条件提高打赢能力
本报记者马三成本报特约通讯员李元军东永政
编者按
9月6日,本报一版介绍了兰州军区某装甲师立足现有条件科学管装用装的做法。服役30余年的老旧装备,在该师官兵手中依然“跑得快、打得准”,引起全军不少同志的关注。
连日来,一些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来电,对于该师官兵迎难而上、以有所作为的主动姿态让老装备焕发青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希望进一步了解该师官兵在实践中是如何克服困难,树立依靠现有装备打仗信心的。
在此,本专版分两期介绍该师官兵立足现有装备现有条件提高打赢能力的事迹和经验,以飨读者。
该师老装备在紧急拉动中。李元军摄
等待观望,还是昂然奋起
11年前,当一支支历史辉煌的步兵部队相继撤、并、降、改之时,这支号称“雄关铁骑”的重型机械化部队,却由一个纯粹的坦克师一跃成为集坦克、装甲、火炮等多个兵种于一体的装甲师。
体制编制的调整,让该师官兵产生遐想:扩编——换装——跻身重点部队,多么美好的“三步曲”啊!
为了抓住扩编机遇推进部队建设,师党委专门向上级打了换装报告。
一时间,“换装”成为全师上上下下的热门话题。一些官兵自觉不自觉地把手中武器与重点部队的新型武器比,甚至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比,感到这些服役了三四十年的装备的确老了:通信电台是第一代电子产品,抗干扰性能差;光学观瞄仪器老化,白天看不清,夜晚是“瞎子”;整体技术性能下降,跑得没人家快,打得没人家准……
“不换新装备,难有新作为”。这种想法,一度让该师官兵对手中装备横看竖看不顺眼,渐渐荒疏了维修保养。
一次,总部专家组到该师检查考核,发现多次被评为“管装爱装先进单位”的所属某团装备损毁严重,一位装甲兵学院的老教授痛心疾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全军其它装甲师皆被确立为重点部队,唯独该师不在其列。更让官兵感到失落的是,全师官兵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非但不是新装备,反而是从重点部队调整过来的老旧装备,甚至以前从该师调整出去的老装备,居然“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换装希望的破灭,给全师官兵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装甲师党委“一班人”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支铁甲雄师“降级”了?
痛苦反思中,大家头脑清醒了:一般部队停留在一般建设水平,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换装在上级,努力在自己。装甲师在一阵彷徨之后有了切肤之痛:没有务实之举,再美好的愿望,都是虚幻的泡影。对于任何一支部队来说,等、靠、要都是没有出路的,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老老实实管好用好手中武器,比把希望寄托在换装上更有意义。
走在十字路口的装甲师,最终作出抉择:丢掉幻想,直面现实,装备可能一时换不了,但做好打赢准备一刻也不能松懈。
化腐朽为神奇关键在人
任何正确的抉择,只有转化为广大官兵的实践,才能迸发出力量。
该师的领导层觉醒了,但率领全师官兵齐步踏上立足现有装备谋打赢的新征程,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首先遇到的,是守摊子、过日子的惰性和懈怠的挑战。
2001年初冬,装甲师一年一度的装备换季维护保养如期进行。认为老装备“再怎么折腾也没用”的一些官兵,在装备换季维护保养中依然“擦膝皮、扫地皮、磨嘴皮”。抽点拉动,有的坦克连出动率仅为70%,有的战备车居然没有安装火炮击针、方向机。面对严厉批评,一些官兵直言不讳:“老装备缺器材、少配件,我们有啥办法?”
紧接着,师抽考某装步营营连组网通信训练,命令该营机动到百里外的戈壁荒滩,在生疏地域现场组网。结果,除装炮连外,其余连队多台战车“趴窝”,迟到最长的达40分钟之久……
一连串的尴尬,让师党委“一班人”坐下来冷静分析:提要求、定标准容易,但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观念难。
于是,连续3年师党委扩大会,都把主题定在了“如何立足现有装备、立足现有条件练兵打仗”上,全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专题讨论多达20多次。
——人与武器的关系应该怎么看?李建印师长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金庸笔下,笑傲江湖的英雄令狐冲一草一木,飞花摘叶,顺手拈来皆为武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手持宝刀利器的强大对手。这不光是一种浪漫遐想,而是恰恰揭示了战争中人与物的关系: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过时”的武器能不能打胜仗?一部纪录片,让官兵们深深思考: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新战士张桃芳,用一支没有瞄准镜的普通步枪,32天毙敌214人,创造了我志愿军单兵狙击射杀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狙击之王”。官兵们由此认识到:没有“不管用”的武器,只有“没本事”人。
——把手中武器效能练到极致的希望有多大?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教育了大家:某团八连连长王建军苦练加巧练,创造了老坦克每分钟击发30次、命中运动目标25次的纪录,比装甲兵训练考核大纲规定的优秀成绩超出了一倍多,居然与外军先进坦克战斗性能旗鼓相当!这一奇迹,坚定了官兵的信念:只要把手中武器练精了、摸透了,挖掘现有装备的最大战斗潜能,实现人装最佳结合,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随着思想困惑的破解,全师上下逐步形成共识——
不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多,而是拿出解决的办法太少。不论祖国给我们什么武器,都要练好练精,随时做好靠手中武器去打仗的准备。
用军人的坚韧重铸金戈铁马
在该师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汇是“自加压力”、“艰苦奋斗”。该师装备部部长魏军良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师党委制定的“按照重点部队标准建设部队”奋斗目标,这几年,全师官兵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用的招数都用了。
作为以老旧装备为主的部队,他们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意味着什么?
请看这样的事实:重点部队与一般部队的差别,不仅是装备新旧不同,各种经费物资保障标准也有很大差异,仅装备经费两者就相差近一半;重点部队,装备完好率规定为90%以上,而一般部队的主战装备完好率只要求达到85%。在一个千军万马的作战师,装备完好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不具备“硬条件”,却要追求发展的“硬指标”,他们自提标准、自我挑战,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部队地处戈壁沙漠,四季风沙多,昼夜温差大,为减少恶劣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侵蚀,装甲师主动实施“铁马入居”工程。建设中,广大官兵挖地基、拉砂石、拌水泥、拣砖头,自己能干的,坚决不承包出去。某团兴建装甲车场时,团长王锁成节假日带领官兵四处拣废砖,把地方建筑拆迁废弃的砖头、沥青、钢筋拉回部队,建起160间坦克、装甲车库,每平方米造价仅为130元,结束了大型装备露天存放的历史。
老旧装备就像老态龙钟的老人,“看病”、“抓药”处处需要花钱,而装甲师每台坦克年维修标准经费并不充裕。经费不够怎么办?师团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年将节省的经费贴补到装备事业上。基层从节约一滴油、一寸布、一颗螺丝做起,连队买来缝纫机、补鞋机,官兵动手缝补装备护衣护套,平时见到散落的螺丝、垫片等小零件,都自觉收集到“百宝箱”,就连擦拭布、清洗油也不搞“一次性”,坚持清洗、过滤之后再使用,千方百计用出有限经费的最大值。
只要用心干,就会有办法。装甲师现编的45台解放牌修理工程车属于淘汰车型,维修器材全靠东拼西凑。李师长在外地开会期间,听说当地一家废旧物资公司有一批解放系列汽车要销毁,立即打电话让部队上门联系,从中拆卸购买了两卡车有用的配件。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全师武器装备实现了“台台完好、件件齐全、炮炮能打”。与此同时,军事训练质量随之提升,“十五”期间,该师两次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
前不久,全军装备系统的近百名代表到装甲师学习观摩。军区首长一声令下,数百台装甲战车动若风发,向戈壁深处疾驰而去。见此,代表们大为惊叹:“用了几十年的老装备,性能保持如此之好,真是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