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上求突破——来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理论研讨会的报告
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
理性突破——形成共识,消除误区,破解难题
提高建设起点。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人背马驮、埋锅造饭的起点上,逐步建立起了以机械化为主要标志和具有一定信息化特征的现代后勤体系,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后勤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后勤各项改革,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大力实施科技兴后勤发展战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障能力大幅攀升,官兵生活明显改善。我军后勤正进入全面转型期,如何在保障体制、保障社会化、预算编制制度、军事采购等方面继续突破,决定着转型的成败。应当看到,我军后勤还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起始阶段,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传统因素比较多,现代因素明显不足,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保障能力的综合程度较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弱;后勤政策制度不够配套,改革整体推进难度大;保障资源配置不合理,体制机制的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普遍存在。
探索新的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当正确认识后勤建设阶段性特点,准确判定历史条件和现状,从解决现实矛盾入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充分体现胡主席“三个搞清楚”、“四个创新”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对后勤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新定位,对后勤建设目标进行新概括,对后勤建设特点规律进行新总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后勤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尤其是要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把握统一性,增强创新性,激发自主性,确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新理念,让科学的发展理念进入工作,进入决策,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实践。
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确立新思路,即实现后勤保障理念、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建设目标上,把传统的机械化后勤改造成为现代的信息化后勤,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建设途径上,坚持以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为龙头,以准备带动建设,以建设促进准备,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在建设动力上,推进后勤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整体跃升——明确目标,提高起点,全面创新
保障体制一体化。体制编制的革命,决定着军事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新军事变革打破了传统格局,作战要素系统集成、体系与体系整体对抗成为必然趋势,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信息化作战的主要样式,从而为实现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就是将国家、地方与军队力量统筹运用,将陆海空三军后勤保障融为一体,将战略、战役、战术后勤紧密衔接,根本目标就是要把三军分供的保障体制改造为三军一体的保障体制,彻底改变保障机构分散设立、保障资源分散配置、保障力量分散使用、保障活动分散组织的状况。因此,深化大联勤改革,建立大联勤体制,是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主要标志,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的基本目标,稳步推进联勤体制改革。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机制、完善政策、理顺关系,瞄准制约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把重点由注重结构调整转向注重机制优化,由注重要素集成转向注重系统集成,由注重实体归并转向注重信息融合,加快建立三军一体化保障体制步伐。
保障方式社会化。为了利用国家和社会的人力、物力和科技资源,逐步建立“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现代后勤保障体系,必须走社会化保障之路。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传统的保障形态转变为现代的保障形态——变长期以来自我封闭的保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保障,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我保障为面向市场的委托式保障,变行政指令式保障为按经济规律运行的市场化保障。这不仅仅是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涉及理念、思路和模式的整体性转型。当前,要下功夫解决后勤保障统一性与市场经济多元性、军队后勤保障的服务性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军队供给制度的标准化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等方面的矛盾,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总体思路,在巩固生活保障社会化同时,探索战时保障社会化的新路子,做好胡主席所讲的“大文章”。
保障手段信息化。传统的保障力增长对人力物力的依赖性大,是一种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在信息时代,信息力越来越成为保障力增长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的一体融合,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这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应继续实施科技兴后勤的发展战略,启动后勤科技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应广泛组织军地科研力量,积极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对现有骨干装备的改造,提高后勤装备信息技术含量。应加强后勤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信息基础平台和网络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一体化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以及后勤装备的综合集成和各种保障手段的一体融合。
后勤管理科学化。胡主席强调指出,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指综合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从建立规范的决策、反馈、调控机制入手,对后勤保障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达到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和效率的目的。主要特征是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体系集约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综合化,其核心就是要改革传统的经验型、垂直型和以定性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管理、量化管理和矩阵式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管理体系。要把标准制度建设作为后勤的一项根本性、长远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清理和审视现行标准制度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标准制度的调整、修订、补充和规范,建立起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具有我军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后勤标准制度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后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应坚持有效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强化综合管理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面上指导与点上突破相结合,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确保资源节约取得实效。
纵深推进——转变形态,优化机制,侧重能力
改革如同作战,在取得前沿突破后,必须不失时机地向纵深推进。当前,我军后勤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各种风险,既是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期。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
推进整体转型。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反映时代本质特征的后勤保障形态。战争形态是后勤保障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必然要求实行后勤建设整体转型,变机械化保障形态为信息化保障形态。这是解决后勤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变革的普遍做法。我们必须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着眼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着眼保障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把后勤改革推向整体转型,加快实现由国土防御型后勤向攻防兼备型后勤、由陆军主导型后勤向三军一体化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粗放预置型后勤向精确投送型后勤、由实物供给型后勤向货币采办型后勤的转变。
建立新型机制。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对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这些年来,我军后勤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建立以军区为基础的三军联勤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生活保障社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在于,在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新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使改革出现了不协调、不配套和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按照胡主席提出的“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的要求,在深化保障体制改革的同时,把重点转向优化机制,如建立和完善三军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纵横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工分流安置、经费补偿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及平战转换机制;完善军费预算机制、军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军人医疗保障机制、军人住房货币化分配机制、军人保险机制和军队集中采购机制等。
提高保障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当前,应以提高领率机关的决策谋划水平为重点,加强战略后勤管理与指挥能力建设;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重点,加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能力建设;以提高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为重点,加强后勤精确保障能力建设;以深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强一体化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建设;以增强后勤预置力量和军兵种专业保障力量为重点,加强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以整合后勤保障资源为重点,加强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