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1日讯(记者刘英楠)“国际遥感科学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要成为国家统一规划、覆盖全国的民用陆地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建设对陆地观测数据中心,培养与之适应的一流的运行与技术开发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王杰生、副站长王超表示,该站正根据国家和中科院的要求和规划,制定新一轮的发展目标。
王杰生介绍,未来5~10年,国内外遥感卫星技术将飞速发展,卫星数量将迅速增加,数据分辨率将不断提高。气象、海洋、陆地三类遥感数据中,陆地遥感数据及其加工产品,已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保障。于1986年建成、填补我国卫星地面站空白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经19年建设已成为国际卫星地面站网和国家遥感中心的成员单位、国家对地观测的重要数据源。
王超表示,作为沟通遥感卫星和遥感应用之间的桥梁,地面站的使命是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的运行与关键技术研发,科学技术涉及自动控制、信息、地学等多个领域,综合性强、集成度高、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地观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已从单纯科研扩展到国土、农林等部门及无线通讯等产业;随着环境减灾系列卫星、中巴合作卫星等的陆续升空,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处理系统,亦已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需要。为配合国家空间科技发展规划和中科院“天地一体化”战略,加大科技研发、自主创新势在必行。
需求加大带来的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应当前形势,遥感地面站正加紧建设“一个站网,一个中心,一个基地”的“三一”工程。
首先,为建成覆盖全国的陆地卫星地面站网,遥感卫星地面站和国家天文台一起,选派领导和技术人员,北上新疆、南下海南,考察建立新的卫星接收站;组织研发力量,着手有关国产卫星的接收工作、中科院天地一体化工作中的地面系统任务。
其次,以国家发改委“陆地卫星地面站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项目为支撑,整合站内外资源,设计、研发陆地卫星数据中心;逐步调整现有地面站运行模式,向新型、高效多卫星数据存档、处理运行体系转化。
最后,卫星地面站正调动全站科研力量,打造中国自己的地面系统研发基地。加强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加紧建立运行工程师制度,完成质量认证;瞄准地面站发展目标及领域前沿,以重点实验室为基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