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看到一条让人揪心的消息:俄罗斯不准中国出售采用RD-33发动机的FC-1飞机,中巴航空合作可能流产。想起去年写的一篇旧文,把它贴上来,与大家共赏。确实,除了最近刚研制成功的WS-10A,我们在发动机方面还非常落后:FC-1、WZ-10、L15、大运等飞机、052B、052C等新型驱逐舰,都因为发动机不能自行研制、须自国外购买,研制、生产进度受到严重影响。是中国军工反思、努力的时候了!
旧文: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军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PLA)装备更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JH-7A、FC-1、J-10飞机、TZT-99坦克、052B、052C驱逐舰、FTC-2000导弹,以及被网友拍了无数次的大预,一个接着一个,速度不可谓不快,高兴的同时转念一想,他们却都没有一颗中国“心”。一旦发生战争,国外切断发动机供应,我们根本无法补充战机、战舰的损失,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敌方夺取制空权、制海权,进而取得战争的主动和胜利。英阿马岛战争,法国切断对阿根廷的导弹供应并向英国提供法制武器的性能参数,是阿根廷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仅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当我们说起F-101、F404、AL-31这些熟悉的名字的时候大家想到了什么?是俄罗斯,是美国!我们的飞机用的什么发动机?JH-7A用的是英国1970年代的罗斯发动机,FC-1用的是俄罗斯的RD-93(俄罗斯禁止中国出口采用RD-93发动机的FC-1),J10至今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而我们自己唯一能上得点台面的是J-7上用的WP-13。我们的战舰,燃汽轮机主要是乌克兰的,柴油机主要是法国、德国的。
WP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都知道也就是涡轮喷气发动机,这是一种国际上大家都认为潜力有限、没有前途已经淘汰的机种,而我们最新的昆仑发动机却还是WP。“昆仑”的研制目的很单纯,就是制造一种尺寸与WP13相仿的高性能涡喷发动机,用于大量J8II、J7E等老机种的换装,并用于在J7基础上发展的新机型。中航一集团以米格21为基础搞了几十年,至今仍试图围绕这一平台,作较小的修改搞“新”机型,例如J7MF、新歼教9等(而FC1似乎已经被改得不再属于这一平台了)。既然是在旧平台上改进,就倾向于采用成熟技术而且尺寸变化不能太大,这就是昆仑采用过时的涡喷方案的原因。这虽然也是一个选择,而且在推重比等性能上已经接近早期的涡扇,但昆仑在研制中可能借鉴了“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和“中推核心机”的一些技术,差不多把涡喷的能力发挥到头了。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涡轮风扇发动机面世,千呼万唤不出来的WS-10也是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是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还是工业化量产有问题,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比较大,这就关系到中国产业制度、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了。笔者水平有限也不乱下评论,只引用几段话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吧:
说起我国航空发动机之所以落后有两种观点,一是技术论;二是基础论。技术论的观点是航空发动机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其设计难度和制造工艺特别复杂。这一点我虽然赞同,但也有不同的见解:涡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再难,也是40年前就已经被美、俄研制成功并大量使用了;再举个例子,曾有新闻介绍中国空军的一个地勤人员,将某型战机的发动机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以发动机的复杂性,竟然在一位修理工的手下性能还能提高,这说明了什么呢?而且在央视上经常能看到某某武器在某某士兵的手下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大多是先进的作战装备。其实士兵只是个消费者,而不是研制者。基础论的观点是我们底子差,设备差,科研生产两分离。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引进了这么多技术、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底子差”不应该再成为理由;设备差,也强人所难;科研生产两分离,就说出了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就是垄断。中国发动机工业的落后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中国的航空工业要有所发展,必须要做的:一是打破旧有的垄断体制;二是要加强创新意识;三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另外,同样重要的,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机载雷达电子系统,基本上也是采用国外的技术,鲜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中国生产的SU-27飞机,虽然号称国产,甚至取名J-11,但发动机、雷达、火控系统都要从俄罗斯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