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三:承修装备完好率100%——作战装备的“最终检测线”要设在战场
近年来,这支部队承修装备的完好率始终保持100%。这个成绩,不仅仅是从实验室得来的。
一次实装演习,该部保障的某雷达突然遭到友邻部队近距离大强度电磁干扰,部分器件受损。官司打到“导演部”,责任在对方。党委“一班人”宁人却不息事:假如干扰来自“敌”方,还能埋怨吗?如果装备100%完好率只诞生在实验室,不能接受实战的考验,这样的100%有什么意义?随后,一个思谋已久的保障观渐渐变成了集体行动。
着眼实战需求,他们把“国标”、“军标”变成“战地标准”。该部研制的某型新装备,发到部队使用不久,就接到了报修电话。技术人员一看,装备没有大毛病,只是因为这个部队在山地执行紧急拉动任务时,某个元件连接点被震开了。“装备合格不合格,国标军标都不是最高标准,符合实战要求才是最终目标。”召回这个装备后,他们把有关元件的连接方法改为焊接式,并在测试台上进行了高强度振动检测。现在,该种装备列装部队后,再也没有发生一起同类故障。
近年来,他们着眼保障打得赢,开始了把修理线建在“火线”演练。他们自设战场“特情”,加强抢修分队建设,开发战场抢修专用器材,组织实兵实装拉动。一次,该部应急抢修分队,携带车载抢修设备和辅助工具,从驻地出发,经过28个小时日夜奔袭,按时到达某阵地,按照预案迅速实施抢修,为摸索战时多样化保障模式积累了经验。
面向未来战场,他们不断研究装备保障的新课题。一次演练,海军某部的一部远程雷达发生故障,正在这里执行任务的“空军专家”胡铁军被请了过来,不到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对此,陈景生部队长说:全军雷达部队都是一家人,未来一体化作战,维修也要讲究整体协同、联合保障,这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他们把其他军种经常报修的雷达故障建立了电子档案,制定维修维护措施,以便一旦需要,保障三军。(本文配图:曾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