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11月14日(王鹏 吴登峰)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修理大队大队长4年来,姚青生为提升潜艇的完好率和在航率,带领官兵以科研创新提升潜艇保障能力,有68项革新成果应用在潜艇装备上,被潜艇水兵誉为“蓝鲸保姆”。
修理大队里的“伯乐”
姚青生通晓英、意、俄3国语言,通晓某型潜艇修理领域的65个专业、194个工种。为了提高官兵的知识结构,打造潜艇保障精兵方阵,上任伊始,他一下放走了大队7个技术骨干进院校学习,第2年又放走了8个。
技术处长急了:“骨干全走了,活还怎么干啊?”
姚青生笑着说:“困难是暂时的,收效是长远的。”
到了第3年,技术处长乐了,第一批出去的人不仅带回了潜艇维修领域的最新知识,还挖回4个同窗“高手”。一批过去只能由生产厂家维修的设备,一下子都可以独立维修了。大队还用节省下来的维修费,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习室。
分队长郑永良一遇到科研项目就惶恐,姚青生知道后,主动联系院校送他去深造。在校期间,郑永良始终与大队保持联系,先后攻克了7项大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临近毕业,学校免试推荐郑永良读研。消息传来,有人建议不让他读。姚青生却说:“人家有这本事,咱们可不能拖后腿。再说人才是给部队培养的,不是我个人的,放!”消息传出,郑永良激动地表示研究生毕业后哪都不去,就回大队。
如今,33%的大队干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45%的士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大队还涌现出一大批潜艇维修专家。
科研领域的排头兵
几年来,姚青生带领官兵依靠自主创新谋发展,一举破解了潜艇保障中的20多个难题,其中一项成果直接节省军费上百万元,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某型负压系统由于设计存在缺陷,故障率居高不下。姚青生大胆启用经验丰富的老士官叶兆兵挑重担。从系统设计到零部件改进,叶兆兵彻底来了个大“换血”,研制出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负压系统实验平台”。
像叶兆兵这样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科研骨干,在潜艇修理大队比比皆是。只要是勤奋好学,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官兵,姚青生都全力支持。
士官宋国强在修艇时感觉配发的校验仪不是很好使,便萌发了自行设计的想法。姚青生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半年不到,宋国强就完成了《水位调节装置校验仪》和《信号报警装置校验仪》两项课题,在修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上大力支持,工作中大胆使用,姚青生带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的团队。
某型空压机的吸排气阀检测,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精确度不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技术干部吴国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研究出“油纸检验法”,使检测精确率达到98%以上。
某型空调除湿机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过去战士们很难对它进行有效的监控。如今,战士们不仅能熟练地控制,还对其中的构造进行了改进,使除湿效能提高了30%。
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诞生,使大队的遂行保障能力突飞猛进,由过去的单艇保障发展到现在的多艇保障,且质量标准在逐年提高。
实战比武的“满分”
2004年8月,海军组织机动抢修方舱保障“大比武”。
可姚青生却不按“套路”出牌,他想利用这次比武,把部队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有人劝他别冒险,拿不到名次太可惜。他却两眼一瞪:啥意思?成果不转化,还研究它干啥?
姚青生挑灯夜战,把各项科研成果编入23份修理保障预案中,并制订了51份修理工艺、11种可能遇到问题的处置方案。
既按实战要求比武,又大胆应用新的保障成果,让评委的眼睛一亮:满分!
2005年3月,上级要求对某型号燃料进行装罐储存,由于专业性强、危险性大,有人建议请专家现场指导为妥,保险系数高。姚青生却说:“打起仗来,我们总不能拉着专家上。越是没搞过的,越要锻炼。”
在借鉴当前最新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姚青生夜以继日地伏案试验,设计制作出20多种专用工具,编写了近百份工艺资料,最终通过了试装演练和可行性测试。
某型潜艇下水试航,雷达出现了“奇怪”现象:测试目标时,屏幕上总是出现乱码,且时好时坏,断断续续。厂方专家对仪器测试了半天都没发现问题。站在旁边的一个士官提出,仪器没问题,那肯定出在线路上。厂方专家不以为然。结果这个士官利用大家吃饭的功夫,自告奋勇钻进艇舱查线。当厂方专家吃饭回来时,故障已经排除了,原因就是出在线路上。
厂方专家吃了一惊:“他是谁?”有人介绍:他叫刘重阳,是修理大队姚青生带出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