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创奇迹
——西藏军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部队装备建设水平纪实
张志明刘宏冰本报记者雷雨
西藏。海拔4700多米的某高寒山地。
一场战时装备维修保障演练在瑟瑟寒风中进行。在“远程雷达专家支援系统”指导下,某部官兵冒着炮火成功将某型雷达的故障排除;某摩步团修理所3名官兵应用自己研制的革新工具,10分钟内将一辆受损装甲车修复……
演练结束后,来自总装机关领导和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感慨不已:“在这样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西藏军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实现大幅跃升,真是奇迹!”
刘宏冰摄
“小事”引起的沉重思索
前年8月,正在外训的某炮兵团2台雷达发生故障。闻讯,应急抢修组奔袭400余公里赶往外训地。由于受技术力量的限制,该型雷达在野战条件下无法修复,等运回工间修好时,规定的训练内容已无法按时完成。
这件“小事”,暴露出部队装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对此,西藏军区装备部部长杨光跃如坐针毡。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寒区作战对装备技术保障依赖越来越大,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
在装备建设专题研讨会上,军区党委“一班人”得出共识:必须紧紧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下大力抓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在全面打基础上下功夫,实现装备建设与保障能力的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基于这一建设思路,他们本着现有装备“开得动、联得上、打得准”,装备保障部(分)队“上得去、展得开、修得好”这一目标,展开了一场攻坚战。
抓住“短板”求突破
受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西藏部队装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装备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一直是制约部队整体作战保障能力提高的“短板”。要从根本上提高部队装备信息化水平,必须着眼部队装备长远建设需要,抓住“短板”求突破。
这一抓就是整整3年。在上级支持下,他们发扬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对全区维修工间、装备库房、弹药器材仓库和各类车炮场进行改建、整修或新建;筹措、更新战备物资器材,为各级维修分队补充一大批机具设备。
置身某边防团的修理所,记者看到,三级士官张春云正精心维修一挺某型高射机枪的击发装置。他说:“像这样的故障过去我们都是等待上级派人来维修。现在3日内就能维修好。”
向人才建设要保障力
2003年初,西藏军区一位主要领导到某边防团调研,发现上级配发的红外线微光夜视仪无人使用。问其原因,值班战士回答:“怕弄坏了,不敢用”。“没人懂吗?”“有个本科生懂,调走了。”返回机关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解决装备人才短缺现状,必须统筹规划。
不久,西藏军区《加强装备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出台了。这一措施对装备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任用等作了具体规定,为实现装备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跃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军区先后选送40余名青年技术干部入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600余名技术骨干入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进修学习;聘请72名装备技术专家教授进藏授课。到2005年底,军区部队装备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实现了专业齐全、比例协调,基本能够满足管理维修、供应保障等岗位需要。
人才多,事业兴。某新型高原工程装备列装后,在技术骨干的全力保障下,当年就形成作战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