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某旅明令机关干部必须是合格导弹操作号手
1月9日,在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实装操作现场,除发射分队官兵外,还多了20余名来自机关的干部。这是该旅对机关干部进行定岗定位的一次导弹操作技能考核。
该旅在提升发射营独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机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提出:合格的机关干部必须是合格的导弹操作号手。去年初,由旅长、政委分别担任营长、教导员的机关发射营操作班子成立了,所有旅机关干部都按导弹操作号手定岗定位,专门安排时间学专业、练技能,考核不过关者将“回炉”学习,直到合格为止。(解放军报/杨永刚、冯金源)
军报披露北海舰队新型导弹吊装运输手段落后
张建范保峰
近年来,一批批系统复杂、保障难度大的新装备陆续落户北海舰队某保障基地所保障的部队。某大队组织一次新型导弹保障演练,由于吊装运输手段落后,有关人员和部队官兵手忙脚乱,4枚导弹的准备保障工作还是比要求慢了半拍。提升新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瓶颈”在哪里?
保障基地对此展开了专题调查。有人说,新装备源源不断地进入部队,而基地编制体制调整后,一些人才流失了,装备技术保障的创新能力减弱了;有人说,传统的保障模式是单位各自为战,各专业间缺乏配合,有限的人才资源相对分散,形不成拳头。保障基地党委形成共识:必须下大力气突破人才这一“瓶颈”。为此,他们连出“两招”:第一招: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基地一位领导“三顾茅庐”,把导弹发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魏晓明“挖”了过来。他来到基地后,凭借过硬的技术,先后攻克12项技术难题,成为舰空导弹发控系统新装备保障攻关的“领头雁”。去年,他被评为全军装备维修先进个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保障基地司令员陈玉礼听说海军工程大学大批科研成果找不到“婆家”。他眼前一亮:基地和院校进行人才技术合作,大有可为。去年8月,由保障基地与海军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军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工作站”正式挂牌。这是全海军首家部队和院校合办的人才工作站,标志着海军部队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进入新阶段。第二招:成立模块化保障专家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群体效应,保障基地把技术专家进行模块化编组,形成了5个模块化技术专家保障群,各保障群平时由各自的带头人进行统筹规划,完成保障和研究任务;遇有重大技术难题,则集中会诊、合力攻关,使分散的保障人才、零碎的保障技术聚指成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技术保障效益。
保障基地政委周志亮说:“模块化专家保障新模式,打破了人才的部门界限,将分散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优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装备技术保障的合力。”
新年伊始,传来喜讯:由保障基地模块化保障专家群集智攻关完成的12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8项技术革新项目在海军2007年度装备维修研究中获准立项并展开研究。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