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中国的航母战略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航母这个被认为是纯进攻性的武器在21世纪初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防守。自二战以来,航母出现在大大小小各种战场上,都是以海军为绝对主力的姿态,充当进攻陆地或海上决战的空中保护伞和空中打击力量平台的角色。而在中国,这个进攻的的利器将变成保卫海上运输线、深海油井等国家海外利益的中坚。

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发展航母主要是针对台海作战。其实台湾离大陆只有200多海里,充其量只能算是近海,凭借前线机场起飞的战机就能对台海上空进行争夺空中优势和地面攻击。航母在如此狭小的海峡中只会变得碍手碍脚,不仅妨碍其它海军作战船只对台海军和陆地目标的进攻,还需要分兵进行保护,实在是得不偿失。

以中国目前的发展看,在未来的30年里,航母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保证我国远洋航线的安全与通畅,保护深海油井不被海外敌对势力破坏。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以及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远洋航线和深海油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命线。为保护如此重要的战略目标,我国应该尽快定型与投产集科技与资金于一身的海军“终极”武器-----航母,并连同舰载战斗机和护卫舰队一起承担保卫祖国生命线的艰巨重任。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在研制航母上已取得了许多突破,也存在一些瓶颈,但并不会过多的制约航母发展的脚步。根据我国目前掌握的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笔者认为从建造航母到其舰队形成战斗力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核潜艇、常规潜艇先行

一个航母编队,至少需要2~6艘核潜艇或常规潜艇。主要担负的任务是:首先,在航母编队的强大机群的掩护下,弹道导弹核潜艇具有更广的活动范围和攻击范围以及更高的安全系数。从而更有效的形成战略核威慑。一直以来,我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都是“孤军作战”,虽然有攻击核潜艇护航,但对于敌方的空中打击力量就无可奈何,作为隐蔽的第二波核打击力量,不可能为其配备水面舰艇护航。而航母战斗群的出现将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第二海上基地,将其护送出近海高危险地区,在大洋深处脱离编队进行单独作战。这时敌方的空中打击力量将不再构成太大的威胁;其次,攻击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将构成航母编队的水下攻击和防御力量。在配备了水下发射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之后,形成潜对岸、潜对舰的攻击力量。

在目前我军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应优先发展潜艇力量。这不仅因为我国在潜艇研制、建造与使用上已积累了许多经验,水平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更是因为,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潜艇部队在得到了航母的保护后,其作战效能将成倍提升,同时也为航母战斗群的水下防护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护。通过实战检验,目前海军强国都一致认为,潜艇与航母的作战搭配起到了两者作战效能之和数倍的威力。

相控阵雷达防空舰担当预警与防空

相控阵雷达防空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海军电子技术实现了飞跃。对于航母舰队而言,航母使用的雷达及C³I系统,不过是相控阵雷达系统的放大和升级。也就是说,它为航母的电子侦察与数字式作战指挥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担负起航母战斗群对空侦察与组建防空网的重任。由于受体积与结构上的制约,我国未来的航母还不能起降大型预警飞机,只能以中小型直升机来承担远程预警的任务。但直升机存在着续航能力不足将导致滞空时间很短、载重量有限不能装载大型雷达设备等缺点,这将使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本来一架大型固定翼预警机就可完成的任务,需要5~8架直升预警机才能完成。单是预警任务就将为航母造成非常大的负担,因此我国的相控阵雷达防空舰在战斗群中所担负的任务将美国的“宙斯盾”级驱逐舰在航母编队中任务要重很多,在大部分时间里,由预警机提供的空中预警都将处在不足甚至没有的尴尬局面里,而相控阵雷达防空舰的对空预警与对空防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航母战斗群的安全。

换句话说,如果相控阵雷达防空舰因某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整个战斗群将没有第二套应急方案可以执行。这不仅显示出了相控阵雷达防空舰在战斗群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出了以我国现有科技水平与财力所建造的航母存在一些致命的缺点,在今后的研制工作中应尽快找出应付之策。

航空母舰舰体的研究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连续引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和俄罗斯三艘航母,是展开舰体研究、为未来改建或者建设新航母做准备的第三步。我国具备建设超大型船舶的工业能力,但作为海军终极武器的航母显然与普通民用大型船舶不同,无论在技术要求、使用环境、结构组成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已公开的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已大体掌握了航母舰体建造的能力,比如宝钢的5米宽舰用钢板已经研制、开发成功等。但在舰体布局等细节设计上仍存在不少麻烦。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蒸汽弹射器和巨型电梯了。虽然可用斜跃式甲板取代蒸汽弹射器,但无法起降大型飞机(如预警机),使航母的作战效能下降了不少(如前文所述)。同时,舰体布局上的不合理,将导致舰载机数量的下降,对于功能主要是为空中打击力量提供平台的航母来说,搭载飞机的数量将决定它在上的作用有多大。因此,在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前,航母的建造将不能进行。

舰载机的研究、建造或引进

这也是航母战斗群作战效能直接体现的所在。目前,我国新研制的多种型号舰载机都处于保密状态,在此不便作过多评说。而引进舰载机将是最快捷、最保险的方法。目前,备选的有两种型号飞机,它们都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产品,分别是Su-30MKK2和Su-33。其中SU30MKK2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大规模空袭、攻击地面或水面目标。该机总体效能比SU-27高1.5倍。

主要数据:乘员:2人,装备了K-36型弹射座椅。座舱装备了新型彩色液晶显示系统。 引擎:两台AL-31F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2500千克。 翼展:14.7米 机长:21.94米 机高:6.84米 机重:38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升限:18600米 速度:2500千米/时 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加油)7000千米(二次加油) 最大过载:9G 武备:一台GSH-30-1 30mm机炮150发炮弹,12个外挂点(8000千克),包括空空导弹R-27/R-73,空地导弹KH-29T/KH-31P/KH-59M,炸弹,火箭,副油箱和电子战舱。

电子设备:经过改进的H001M多普勒机载雷达 ,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在目标探测距离、扫瞄区域、抗干扰能力、对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引导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该机还采用了新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计算机和软件。

而SU-33舰载轰炸机是俄罗斯为航空母舰设计的一种舰载战斗轰炸机,于1987年服役。寻机为两个AL-31F涡轮寻机,翼展14.7米,长21.9米,高5.9米,空重22500千克,满载30000千克,最大速度2500千米/时,航程3900千米,乘员1人。

武器系统:1部30mm机炮,GSH-30-1(150发炮弹),12枚空空导弹:AA-10,AA-11,空地导弹:ASM-MSS,AS-12。

上述资料可以看出,SU-30MKK2主要是针对多功能性而设计,但并未作上舰,因此,如果我军选用这款战机,对其进行一毓改造,才能符合舰载机的要求,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投入,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SU-33则是俄罗斯专为上舰而设计的SU系战机,在秉承了其优良的性能同时,不需进行大的改进,但其作战效能比SU-30MKK2有不小的差距。

其实所有关心中国军队发展的爱国者都希望我们自己研制的战机有朝一日能够撑起保卫祖国海疆的重任,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自行研制的战机在各项性能指标上于上述两型战机并不存在多大的差距,在有些性能上甚至还超过了不少,比如隐形能力等。

舰载预警机的研制、建造和上舰

上文详细介绍了舰载预警机的上舰主要取决于弹射器的使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估计主要的问题在于材料、制造工艺与成本上。采用斜跃式甲板虽然能暂时解决这一问题但大型预警机显然不能上舰。替换大型预警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水上轰炸机如水轰5改预警机,采用水面起飞和降落的方式,再由辅助船只进行施放和回收;用经过改装的SU-30战斗机来代替;以及上文说到的预警直升机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取代大型预警机在战场上的部分作用,但将会带来武器管理上的诸多麻烦,我国由于受到国际军火交易条款的制约,舰队的组成本已是“多国部队”,各国的技术装备协同作战本已不易,还要在使用频率十分频繁的预警机上制造如此多的不便,这将牵扯海军指战员的许多精力,不能以最快的时间投入战斗,或在战斗中不能专心致志地打击敌人,可能后果将更为严重。我军在研制与建造航母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给予高度重视。

航母编队的卫星定位系统与数字指挥系统

随着北斗系列卫星的发射以及第二代北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与航母编队配套的卫星系统,包括卫星预警能力、卫星定位能力、卫星通讯能力、卫星气象监测能力等等,都即将具备。同时航母作为战斗群中的指挥者,所拥有的数字化指挥系统将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单舰上的指挥系统了,将向以高速无线保密抗干扰网络为主体,搜集整个舰队探测仪器的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以最快速度指挥舰队中各项武器系统对敌攻击的完整的舰队数字指挥系统发展。其中牵扯到中央计算机处理系统、高速无线网络系统、保密抗干扰系统以及舰队中各舰艇上的自我指挥系统与武器装备的配套整合。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船体的建造与舰载机的选择还要重要。

美军在新世纪来临时提出的部队改革方案中将“网络中心战”提高到一个空前的地位,在精确武器满天飞的今天,战场信息情报的搜集与分析将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我军的发展方向一直采用跳跃式发展,在机械化战争已逐渐走向信息化战争时,更应该提前完成数字化军队的构想,让以网络为中心的数字指挥系统成为我国海军在未来远洋作战的效率倍增器,达到以小赢大,以弱胜强的目的。

自建国以来,我军的建设始终伴随着敌人的封锁,这也养成了我军克服困难,自行研制武器系统,另辟蹊径达到作战要求的优良传统。在未来我国航母的研制与建造过程中,这一优良传统将会更加发扬光大。从这点出发,我们还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在研制、建造和使用航母的过程中,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科技与人才将成为我军其他武器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这要比单单建造航母重要的多,套用一句现在流利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