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军迷最不看好的J8II经过沈飞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堵住了军迷们的嘴,甚至有人来锦上添花,提出改变“美男子”的气动外形。如果把最近传出的购买法国幻影2000-9战机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这里面就似乎有点玄机了。
我们知道,解放军引进武器的终极目标是国产化同时兼顾自己研制战机的技术需要。比如苏27的引进就解决了J10的发动机问题,引进基洛级解决宋级和元级的问题,如果确认前一阵子的传闻所说,解放军有意装备米格29,那肯定与解决巴基斯坦即将投产的JF-17的发动机问题有关。那么,幻影2000-9的引进最可能用于解决那种中国战机的问题呢?想想到幻影2000-9战机2.2马赫的速度,再想想夭折的无尾三角翼战机J9V,以及J8ACT增加的那对小前翼,幻影2000-9解决J8问题的可能性太大了。
先天不足的J8II和胎死腹中的J9是同时开发的战斗机,目的都是改变J5/6/7三款战机延续下来的机头进气弊端,出于同一设计理念的同时代战机还有Q5。结果在J6基础上改变进气方式的Q5和在J8基础上改变进气方式的J8成功了,全新设计的J9失败了。至于Q5的“短腿”问题和J8II的“和平鸽”问题,当时就这么个能力,“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J9连离开地面的这个作为飞机的起码要素都未能具备,J8II至少还上天了,就算是“和平鸽”,急了咱和他撞,一架拼一架,一命换一命。结果还真灵,美国人觉得这样交换不值,所以U2的高空侦察停止。
大家都知道J8只是J7的放大板,也就是说, J8II和Q5,分别是在中国军工刚刚掌握的前苏联J6和J7技术基础上,把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的处女作。Q5比较成功和J8II不那么成功的主要原因是Q5的作战方式和武器系统比较低级,航空炸弹和火箭弹加上飞行员的技术就能实现对地面目标的打击,J8II的作战方式和武器系统则要高级得多,所以出现了有机无弹的窘境。大家总把J8II和J7做比较,说沈飞总是修修补补改造,不像成飞敢给J7做改变气动布局(改成双三角翼)大手术。其实,Q5的气动布局也基本保持原样。
我们应当看到,沈飞把机头进气的放大板J7变成两侧进气的J8II,这对飞机气动外形的要改变比成飞把J7机翼的改变大得多。而且,长期影响J8II战力的不是其气动外形,而是雷达和武器系统。现在,在俄罗斯技术的支持下,J8II的雷达和武器系统的到了解决,沈飞自己开发的昆仑发动机和飞控系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这架飞机的飞行性能。于是气动外形的缺点就成了突出的“美中不足”。如果网上公布的资料基本属实的话,应当说到J8II发展到今天,是“万事具备,只欠气动外形”了。这大概就是网上连续出现改变其气动外形的图片和文字的原因。
下面是我见到多的三种改变J8II气动外型的构想图。
第一种命名为J8III,特点是去掉尾翼,增加鸭翼,基本上就是当初放弃的J9VI。这个方案是本文重点,放在后面详谈。
第二种我不记得命名了,暂时叫做J8X吧,其特点是改变的机头和进气道,其他地方不变,有点像J8II的机身,米格31或狂风的机头,或者是小型的固定翼图22。按道理,改变机头和进气道之后,机身乃至机翼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原来一枚导弹上面开两个鼻孔的造型不加任何调整恐怕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机头。由于构想图是侧面的,机头和机身的衔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仔细观察和比较之后,你会发现机头明显细小了很多,有可能影响容纳雷达的空间。
第三种命名为J8V,乍看上去,它完全是一架重新设计的飞机。系分析,却是在原来J8II的基础上每个地方都改变一点:机头改变一点,进气道改变一点,主翼改变一点,平尾改变一点,垂尾改变一点。构想者对各部位标变化的标注也体现了这个“各处都变一点”的思路。这种气动外形的改变把这架“载人火箭”变成了标准的多功能战机,甚至有几分苏24前线轰炸机的样子,而且越看越像。
我个人认为,这几种构想都很好,都能提供解放军空军需要的作战用途。J8X进一不发扬J8II的高空高速性能,可用从高空攻击美预警机和轰炸机,雷达下视能力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倒飞搜索来弥补,这种方法已经在空军的对抗演习中使用(我在网上见过这样的报道)。J8V可取代Q5,成为一款有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多功能战机。两款战机都可以从俄罗斯获得技术支持。但同时开发三款战机,不论对国家还是对相关企业,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把中国战机的研制和生产全部系于俄罗斯一国,有一定的危险性,至少是缺少选择性。
世界上的战机生产国,除了美俄就是法国了,美国是不可能向中国提供战机的,那除了俄罗斯,就只有法国了。当然,瑞典的鹰狮也是一款可供战机,但武器供应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关系,尤其对于中国这个大国用户,就更加不是。就目前而言对武器的引进,一方面要考虑与本国战机生产与研发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和武器供应国的战略利益关系,以及武器供应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科研方面的独立性(像以色列这种武器供应商,美国一个命令就能导致供应终止,中国是不能缔结稳定供求关系的),而在这方面法国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