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同性恋生活方式是否带来幸福的讨论中,总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老了怎么办?众所周知,同性恋者找伴难,而且同性性行为不伴随生儿育女的功能。伴侣和儿女的缺少可能使人面临两种恐惧:一个是晚年时经济来源的丧失,另一个是孤独。由于没有子女,维持伴侣关系的难度也大为增加。
以下是一位同性恋写手的看法:
同性恋者的晚景果真如此黯淡吗?我看未必。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性倾向拉近了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性别的同一性也使交流的渠道更为畅通(必须承认,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在社交方面并不十分相融),同性恋社区的这种独特完全可以被视为某种优势,使我们在向主流争取理解的同时,不必刻意追求和他们的同质,比如说,同性恋社区内强烈的幽默和浓厚的和融是异性恋主流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圈内朋友一同在餐馆时,桌上总是笑语连篇,邻桌正襟危坐的异性恋顾客在侧目而视的同时,却掩盖不住对我们之间的这份融洽、贴近和快乐的羡慕。社区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使你到了60岁,周围仍然高朋满座。”寻得终身伴侣的许多同性恋者并不可能完全融入主流社会(比如无法向家人和朋友坦言自己的个人生活),因此他们会继续与社区保持稳定的交往。对于没有固定伴侣的成员来说,社区内的频繁交往足以驱散寂寞。你在固定伴侣身上可以投注百分,获得百分的回报,但你也同样可以将精力分散投注到多位朋友中,再从每人获回相应的回报──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同性恋者在这方面的成功探索将为主流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进步,同性恋文化也将在发展中更趋丰富,这将使同性恋者在精神和社交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同性恋社区中的这种群体文化有点类似于人类社会初期的群居特色,这并不是无奈之下的妥协,而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为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为人的创造制造了更多的条件,老年大学的产生就是如此。
同性恋解放运动从七十年代开始兴起,迄今仍然太过短暂,当时亮相的同性恋者以年轻人为主,这就使得同性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青春和美貌所主宰(其实异性恋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相信随着社区的扩大,不仅多种生活方式和伴侣关系将受到进一步尝试,而且同性恋文化也会创造出不一味受性爱主宰的内容。荷兰和美国等地,已经出现了同性恋养老院,就是因为同性恋者走向老年后,需要创造供应的结果。
福柯曾说:"我们并不一定要在成双结对的模式下探讨以下一些生存方式:男人间如何相处?如何共同生活,共度时光,分享他们的饭菜、房间、休闲、悲伤、知识和信心?一旦脱离了常规的关系形式、家庭、职业和义务性的情谊,和别人坦诚相见的滋味如何?很多人都有这种欲望,但同时感到不安,一种不安中的欲望。”
这种不安的产生,一来因为这种友谊关系在现阶段还显得极为新颖,尚未受到广泛的尝试,周围还难以提供具体的榜样以供效仿;二来一夫一妻式的传统型伴侣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性恋者对自身生活模式的选择,使很多人将伴侣的缺乏视为生活的失败。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同性恋者对社会环境的感受与异性恋者大不相同,同性恋社区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差异将永远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不必囿于主流社会的普遍模式,诚如萨特所言:"人总是能够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的不同出发,拓展视野,探索有利于自身快乐的新颖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