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又出来了,《南方周末》发了关于他的文章,记者是借用他的自叙体写成的,语言拉拉沓沓,唠唠叨叨。但惟其如此,那才是王朔。
也许至少有一个整版吧,那么大的文字量。后来看到韩寒的博客上又提到王朔最近在《三联周刊》也有报道,冒出了一些观点,可能是有人又想借王朔说事来制造一点热闹。心下只是感叹,王朔毕竟是王朔,仍然是那么的牛皮。用韩寒的话说,王朔把自己放在一楼,是为了往楼上望好说事,如果一个人真的总是把自己放在楼顶上就不好玩了。王朔令人激动。也曾经是人们的青春。
还记得第一次看王朔小说的时候,深夜,看完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真的是非常地感动,虽然也知道是小说,并且也知道有一点虚构,而且故事结局巧得那么的意外,那明显地就是骗读者的眼泪或感慨嘛。但是,作为王朔当时的轻度欣赏者,我仍然还是欣赏他的语言的巧出天然,故事情节编造得如此见功底。王朔远比余秋雨有趣。看余秋雨的书我会觉得后悔、难受、憋气。至今我身边没有留下一本余秋雨,也没有留下一本王朔,但王朔却留在了记忆中、大脑里,余秋雨却丝毫也不想靠近。
这是一个伪善的时代,也是终于剥去了所有的面具与乔装的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度充斥各种所谓的精英话语。语言在一些知识精英的话语霸权操纵下弄得大家一楞一楞的,只有王朔不需要伪装,也不需要乔装,他始终只是他自己。李敖曾经说白话文写作他五百年来是第一,他强调了几个第一,但我们却觉得他不是。至少在他的面前还有王朔。很少有像王朔这样把白话写作料理得如此混然天成的。当然,我们也并没有说王朔就是五百年来白话文写作他第一,他不需要这个。他喜欢编故事,为了钱而写作,写剧本写小说,但至少他有部分作品是真诚的。他所寻求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他的《橡皮人》、《动物凶猛》等,你会觉得所有自吹牛皮的人或者一些所谓的精英话语的操弄者在他的面前都是肤浅的。因为他的写作直接面向生活,所以也可以代表生活。而在当下,如果你真实地掌握了生活,你才是了不起的。
王朔又絮絮叨叨地说了那么多,从写作到他对于女人与部分作家的认识,他继续直接地抨击余秋雨,称他是不再青春的青春作家,他给余华与莫言提出意见。他还评价了章子怡、徐静蕾,这一切都说明他并没有像人所说真的已经老了,消声了,无能为力了。他很沉稳地宣布他至少手握了二百万字的作品,那都是他自己写自己的东西,“到现在我算是基本上把自己弄清楚了。”他厌恶以前的那种为挣钱而写作,“写小说写剧本把我都给写废了。”“我们那一代很多人都没有调整出来,连我都没有调整出来,他们可能调整出来吗?”他的语调既自信又承认客观现实。
从1991年起,王朔就进入了相对比较沉静的阶段,很少再有让大家吵闹争议的作品像当初一样横空而出,但每隔几年他会时不时地闪现一次,比如,《看上去很美》。如果你曾经认真地看过王朔所有的作品,你会发现王朔是一个什么也不信的人,他既不相信权威也不喜欢欺负弱小,用他的话说,以前是在做北京流氓王朔,但其实他内心是一个有着美德的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完全不受他的这种王婆卖瓜式的语言的影响,但王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毫无疑问地给一个时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许多六、七十年代的人提起他至今不忘。
从来没有人想到王朔有一天重出江湖时还会有震憾人心的效果,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宝刀是否已老”,有一个文学愤青偷偷地在博客上骂王朔,“你老得只剩下了骂人与自己的历史”,可王朔并没有如他们所言真正地老去。尽管他也承认自己相对而言已经比较老了。已经很快就要进入五十岁的人了。但惟其如此,王朔,才唤起我们在文化记忆之中的一种迷恋。
在七十年代人的眼里,他们曾经读过琼瑶读过亦舒,也读过岑凯伦,还读过大侠金庸、喜欢经常进行“文化苦旅”一步三叹的余秋雨,但多少文化名人与偶像都俱往矣,只有王朔在沉寂之中依然硕果仅存,而且,依然成为人青春期的记忆、符号。
没有人觉得王朔曾经真正地改变过他们什么,但王朔进入过他们的生活,像一阵风,你喜欢也好,骂也好,讽刺也好,不得不承认你们对于这个人改变不了什么,除了使他的生活不再用发愁。他现在基本上可以过很舒适很平静的生活了,他也不必要再为了钱而不停地码字,不必要再因此而感觉自己被废掉。时光过去了,但他依然却还在这里。
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徐静蕾跟王朔联系在一起,但他却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说,他会把这些手中握有的文字陆续传上徐静蕾的“鲜花村”博客,然后说徐静蕾作为演员还有发展的空间。意思是她的潜力并没有用完,但同时,他也像批评章子怡一样的毫不客气地温和地指出了徐静蕾其实也曾经是花瓶,“只不过她现在开始创作了,这对她会好一些。”
王朔在很温和地说着这些,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与人交流,但是,在那些随意、率性自然的背后,我们却仿佛能够看到与感受到那双中年人睿智而聪明、温和而又具有着某种远见的眼神。他不需要向任何人献媚,所以他可以说出他认识范畴与视野里的所有的真话。他在继续对中国电影界的一些导演进行批评、抨击之余,也同时并不忘了为自己的早年的行为而忏悔:他曾经说张艺谋是“臭大粪”,但他却记得张艺谋曾经花了一万元钱买了他的剧本。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王朔,一个充满了人性化的温和与自在语言表述的王朔。王朔永远无需顾忌太多,因为他就是“顽主”,但同时,他又是《动物凶猛》里那个“凶猛、执着”而又“认真”的小孩,他会写:“我多想消失在那无垠的碧空里,可是,会有人替我伤心么?”当然,他现在是不屑于再说这些了。因为他自觉已经老了。他明确地说明自己四十岁之前不懂得如何爱人,但只有在有了女儿之后,才会知道什么叫做心疼,为一个人流眼泪。在我们眼前所出现的王朔,是一个完全人间化的王朔。当然,他所有的这一切行为也并不排除可能是他下一步在市场上有所运作的炒作,但尽管如此,我们能够否认王朔的可爱吗?